李明星 五礦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戰略投資部黨支部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建設貿易強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span>二十大報告再次提出加快建設“貿易強國”,凸顯其重要意義。從事大宗商品流通行業的中央企業應深入學習領會“貿易強國”體系特征和發展要求,以實際行動高質量參與“貿易強國”建設,助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一、深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貿易強國”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國逐漸成為全球最為重要的貿易大國,但創新能力較弱、出口產品附加值不高、服務貿易發展比較滯后、貿易體制機制尚不完善等一系列問題成為制約我國外貿高水平發展的瓶頸。針對上述情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戰略全局,確立開放發展新理念,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加快推進改革開放和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對外貿易政策目標向貿易強國轉變。在當前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俄烏沖突持續演變的復雜形勢下,推進貿易強國建設的必要性也更加凸顯,時間要求更加迫切。黨中央、國務院對如何建設貿易強國做了持續、系統、全面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開創性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舉措。國務院辦公廳、商務部、發改委等有關部門深入行動,提出了建設經貿強國時間表和路線圖,以及支持服務貿易發展、支持貿易高質量發展、發展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內外貿一體化和加強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的一系列政策保障,進一步豐富了建設“貿易強國”體系,為中央企業高質量參與貿易強國建設提供了重要指引。
二、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貿易強國”重要特征
一是以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構建貿易強國新“基座”。高效的現代流通體系能夠在更大范圍把生產和消費聯系起來,推動分工深化,通過價值鏈、產業鏈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實現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提升體系韌性,增強對關系國計民生重要進出口物資的保供穩價能力;二是以創新為第一驅動提級貿易強國新“動力”。通過在外貿領域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促進貿易與投資、科技、產業深度融合,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提升我國在現代商品價值鏈的地位;三是以國內國際雙循環打造貿易強國新“格局”。有助于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形成全球資源要素強大引力場,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更好地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四是以數字化轉型助力構建貿易強國新“動能”。數字化發展全面滲透和深刻影響生產、流通、消費、進出口各個環節,有利于孕育對外貿易新動能,加快實現貿易強國建設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五是以新業態新模式形成貿易強國新“突破”。跨境電商、海外倉、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企業、保稅維修、離岸貿易等新業態新模式有利于培育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為推動我國外貿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新突破;六是以現代流通企業培育貿易強國新“生態”。企業是構建現代流通體系的主體,是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交換的核心載體,要支持現代流通企業發揮市場主體地位和做大做強,構建現代流通新生態。
三、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貿易強國”建設核心策略
(一)提升政治站位,集聚勇擔當、善作為的精神動力
中央企業是建設“貿易強國”的主力軍、國家隊,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經貿局勢,要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深刻認識建設貿易強國對于保障國家經濟安全與社會穩定,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和實現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意義,不斷增強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把握新要求、跟上新時代、開創新局面,做到敢作為、能作為、有作為,推動貿易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突破。
(二)加快創新步伐,構建貿易強國建設的核心競爭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聚集了國家重要的科技創新資源,必須在促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上發揮國家隊作用,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道路。要勇挑重擔、敢打頭陣,勇當數字化供應鏈、產業鏈原創技術的“策源地”,積極在傳統交易模式升級、期現結合策略研究、數字化供應鏈建設、生產加工技術研發等方面實現創新突破。要加強貿易新業態、新模式的創新,在外貿領域廣泛運用新技術新工具,推動傳統業態轉型升級,促進業態融合創新,不斷探索新的外貿業態和模式。
(三)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筑牢大宗商品保供穩價能力
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是提升大宗商品供應鏈效率和韌性,保障大宗商品供應安全的生態保障。中央企業應實施控資源、控價格、控體量、控網絡、控節奏“五控”重點舉措。一是控資源,保障大宗商品供應鏈安全。探索“礦電水路港”聯合投資模式,協同協作開發海外資源供應基地。通過長期承購協議、與礦山成立合資企業等方式獲取更大的“商權”及服務增值,不斷豐富采購資源。同時布局廢鋼可再生資源產業鏈,加大大宗商品貨源國際替代和控制力。二是控價格,提升大宗商品定價權。中央企業應積極參與發展多品種、跨區域的現貨交易平臺,以期現聯動為突破口,推動形成公正、合理的大宗商品定價機制。供給端要積極落實政府及主要企業“保供”責任,助力加強和改進市場價格調控機制。 三是控體量,提升大宗商品采購談判力。中央企業可積極發起大宗商品采購聯盟協會組織,促進形成需求端命運共同體,整合對外進口訂單,發展“大進大出”的循環模式,提升需方團體的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四是控網絡,提升大宗商品供應鏈效率。中央企業應積極參與國際暢通大通道建設,打造服務大宗商品流通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基地,增強大宗商品物流控制權。推進以簽訂“總對總”長期合同、組建合資公司或產業聯盟等方式,推進“國貨國運”。五是控節奏,提升市場化調節能力。中央企業要研究參與大宗商品國際流通儲備供應機制,發揮長協資源優勢,建立集約化管理的現貨儲備作為市場穩定器。要重視發展現貨貿易及調節功能,以貿易流通促進儲備資源保值增值,同時積極承擔儲備物資的周轉流動,保障儲備的流動周轉和庫存結構輪動。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