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投資行業展望:
海外衰退風險加劇,廣義財政接力基建推動內需。回顧今年,國內外經濟基本面呈現不同的模式。海外通脹居高不下,國內經濟呈弱修復態勢。展望明年,海外經濟衰退風險加劇下,出口或將面臨較大壓力,提振“內需”預計將成為明年重要的經濟抓手。隨著防疫政策在“動態清零”總方針下的不斷優化,最新20 條措施公布后,國內經濟復蘇態勢有望增強,消費潛力或將進一步釋放。
投資方面,根據我們測算,明年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或在3%-5%的區間。具體來看,1)房地產高速發展的階段已基本結束,在今年投資低基數的背景下,預計全年投資下降幅度有所收斂,降幅在5%左右;2)明年基建投資增長訴求和資金束縛的邏輯并存。就資金來源來看,狹義財政支撐有限,廣義財政或接力支撐投資,在今年高基數的背景下,投資增速將有所收斂,預計在5%-8%的區間;3)在“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的指引下,預計明年政策擴產激勵較為強勁,制造業投資增速在5%左右。
2023年在外需變弱和地產拖累的情況下,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不會變弱。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經濟增長的外生變量,仍是 2023 年政府拉動內需的重要抓手。特別是在 2023 年上半年地產的拖累還沒有根本改善的情況下,基建發力還將成為主要的穩增長力量。
在外需不確定性變化的情況下,2023 年形成由基建、制造業、地產以及消費共同發力形成內需釋放的動力。同時,寬松的貨幣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為 2023 年內需的發力提供資金的支撐。
基建投資增長趨勢有望延續。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仍在,政府加強基建投資拉動經濟意愿強烈,可以期待財政繼續發力推動減稅降費和基建投資。明年專項債申報規模擴大,項目準備將更加充分,結構性缺項目問題有望緩解。政府部門目前仍有較大加杠桿空間,配套信貸資金募集順暢。我們判斷2023仍將是基建大年,在2022年高基數的基礎上,預測2023年狹義基建投資增速仍可以達到7%-9%。
2023年度房地產行業展望
從數據來看,雖然房地產行業進一步回暖,商品房銷售金額、房屋新開工和竣工面積累計同比降幅均有所收窄,但整體房地產下行態勢仍在持續。業內人士認為,土地市場疲軟、銷售規模同比跌幅擴大、新開工仍有較大跌幅等狀況好轉仍需時間。
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供求兩端表現均偏弱,房企資金壓力不減。近期多部門出臺利好政策,穩樓市預期更加強烈。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等聯合發布“金融16條”、擴大“第二支箭”以及住建部等三部門發文通過“銀行保函”置換部分“預售資金”。連續三重金融端利好為房地產開發企業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政策端支持力度傳導至行業銷售與投資仍需一定時間。
2022年各地樓市成交規模預計比2021年下降兩成到四成。展望未來,明年房地產市場成交規模不太可能反彈,最多與今年持平。2023年上半年交易量甚至可能還會繼續走低,但下半年市場會有所好轉。
2021年至今,全國土拍市場已出現明顯縮量,2022年更是在2021年的基礎上再次“腰斬”。如果企業買地意愿下降,2023年無論是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還是新開工,都會由于供應問題,受到很大影響。
對于2023年房地產走勢,收入預期下滑是制約市場恢復的重要原因;高能級城市政策需要進一步優化;產品策略方面偏向改善型產品及一二線核心地段產品;政策方面期待更大力度以支持需求釋放。短期市場恢復需要時間,中長期市場規模仍在。
中指研究院表示,2023年新房銷售規模在低基數下或與2022年基本持平,但短期下行壓力仍然突出,若經濟及購房預期恢復較慢,新房銷售規模或將繼續下降。
2023年造船行業展望:
船舶:正處新一輪上行周期起點,預計 2023 年油輪迎來大規模下單
更新換代與環保政策是本輪周期根本驅動力,船舶進入 10 年大上行周期。假設船舶使用周期為 20 年,預計 2022-2031 年,全球船舶置換量從 0.50 億載重噸上升至 1.57 億載重噸,年均復合增速約 14%,開啟一輪老舊船舶更換大潮,此外,隨著 2023 年 IMO 環保新規落地,置換速度有望加速。
新船價格最能反映行業景氣度,總體維持增長,結構略有分化。由于本輪周期供給較為緊張,訂單等量的 數據無法真實反映行業的景氣度,價更能代表船廠在產業鏈中的地位。截至 2022 年 10 月,新船價格指數為 161.96, 同比增長 6.58%,環比 9 月略有提升,相比2020 年 11 月低點增長 29.50%,其中集裝箱船、油輪依舊維持增長, 散貨船環比下滑 1.6%,主要系:干散貨行情低迷,以散貨船為主力船型的中小船廠排產不飽滿導致價格松動, 頭部船廠接單仍以高附加值船型為主,無此擔憂。
全球新接訂單結構變化大,相比 DWT、CGT 等口徑,金額口徑僅小幅下滑。受供給緊張導致排產較滿、 2021 年同期基數較高等因素影響,全球新接訂單量下滑幅度較大,但如果從金額口徑來看,僅有小幅下滑,充分反映接單的結構變化,高附加值船型占比高,2022 年 1-10 月全球新接訂單1007.8 億美元,同比-4.1%,其中 集裝箱船307.3 億美元,同比-24.7%,散貨船 79.4 億美元,同比-56.2%,油輪(大于 1 萬 DWT)36.4 億美元, 同比-66.8%,LNG船 274.47 億美元,同比+135.1%。
本輪周期為輪動行情,2023 年油輪有望迎來大規模下單。我們判斷本輪周期為輪動行情,集裝箱船在先, LNG 船緊跟,油輪、散貨船蓄勢待發,在置換周期初期,下游景氣度將影響相關船的下單節奏,我們已經看到 下游油運的大幅回暖,但由于油運企業剛開始盈利修復、船廠排產飽滿因此接單存在偏好等原因,仍未看到油 輪的大批量下單,從不同船型的在手訂單/運力比重來看,集裝箱船、LNG 船均處高位,也占據了大量的船位, 一定程度壓制了油輪、散貨船的訂單,而油輪、散貨船已觸及歷史低位,未來增長潛力大,預計 2023 年油輪有望迎來大規模下單,繼續將船廠在手訂單推至高位。
2023年度工程機械行業展望:
海外市場加持下 2023 年有望實現小幅正增長,大彈性向上仍待國內市場周期反轉
2022 年下半年挖機銷量同比如期轉正,2023 年有望繼續實現小幅正增長。2022 年 1-10 月,挖機行業銷量 為 220797 臺,同比下降 26%,其中 10 月銷量 20501 臺,同比增長8.1%,出現較大幅度回升。分國內、海外市 場來看,國內市場持續邊際改善,10 月降幅收窄至約 10%,主要系基數效應、國內基建項目拉動以及排放標準 國三切換國四的影響,預計2023 年降幅進一步收窄。海外市場維持高速增長,國內龍頭企業已有比肩國際巨頭 的產品力,除了在東南亞等新興國家市場獲得超高份額,在歐美發達國家市場份額也持續提升,2023 年有望持 續增長。
2023 年行業挖機銷量有望實現小幅正增長。假設 2022 年國內挖機銷量 156000 臺,出口挖機銷量 108000 臺,在此基礎上對 2023 年行業挖機銷量進行敏感性分析。我們預計國內市場持續邊際改善,降幅有望收窄至30%以內,海外市場自身景氣略有下降,但國內頭部企業有望憑借自身產品力和渠道拓展繼續實現份額提升, 預計增速在20-30%,則 2023 年行業挖機銷量有望實現小幅正增長,頭部企業表現更佳。國內更新換代需求仍處下行周期,彈性較大回升仍待國內市場反轉。因為國內沒有一刀切的強制退出政策, 根據國內歷史需求測算未來挖機更新換代數量,挖機使用壽命在 10 年左右,假設第 T 年挖機的更新換代需求為 T-9、T-10、T-11 三年的平均數,僅考慮機齡老化的情況下,目前國內更新換代需求仍處下行期,但考慮到環保 政策、電動化技術迭代、下游回暖驅動等因素影響,有望提前進入上行周期。
2023年度汽車行業展望
整車展望:電車高速增長,油車透支有限;商乘同強可期。汽車刺激政策有望延續,增 換購需求成為車市主力,新能源汽車拉動消費升級。車系結構重塑,自主品牌份額超過 50%,自主強大+品牌高端化+出口高增。我們預計 2023 年中國汽車銷量 2796.9 萬輛, 同比增長 1.3%,其中乘用車銷量 2430.2 萬輛,同比增長 0.5%。預計 2023 年中國新能 源汽車銷量 960 萬輛,同比增長 36.3%,市場滲透率提升至 34%。
新能源車展望:PHEV 占比提升,出口打造第二增長曲線。新能源車滲透率由 2020 年 1 月的 2.4%提升至 2022 年 10 月的 28.5%, A 級 PHEV 有望成為燃油車替代者,2023 年 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將達到 908 萬輛,全年滲透率有望達到 37%。特斯拉:我們預計, 2022/23 年特斯拉全球產能將達到 210/290 萬輛,產銷量 137/235 萬輛,其中國產特斯 拉產能 110/125 萬輛,產銷量 76/110 萬輛。比亞迪:預計 2023 年銷量有望達到 350 萬 輛,同比增長 82%,新能源乘用車市場占有率將達到 39%。另外,蔚小理等進入新一輪 車型周期,華為汽車合作全面放量,電動化滲透率持續提升。
出口展望:汽車出口量再創新高,2022 年汽車出口量有望突破 300 萬輛。預計 2023 年 中國汽車出口將達到 385 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將達到 134 萬輛。2023 年也將有 望成為比亞迪出口放量元年,截至 2022 年 10 月,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累計出口量為 3.2 萬輛,其中 10 月出口 9529 輛。
2023年度家電行業展望
中國市場,地產政策邊際放開,部分地方政府刺激消費需求,我們預計2023年社會消費或將有改善。中金宏觀預測,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5%,好于2022年。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1-9月,新房銷售面積同比-22%,新房竣工面積同比-20%。由于裝修周期的滯后,市場擔心后續白電、廚電需求受負面影響,但中金地產組預測2023年地產基本面整體有望呈緩慢復蘇態勢,預期2023年新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1.9%(2022年同比下降19.9%)。基于慢復蘇的判斷,我們預計家用電器和音響器材零售額2022年同比+1%、2023年同比增長3-4%,有望企穩,但大幅改善預期并不強。目前,大家電需求以更新需求為主,消費信心不足導致部分更新需求延遲。小家電、新顯示新品類大量出現,個別細分品類將繼續有很好的增長,或者目前需求不景氣到2023年出現明顯的需求好轉。
海外市場,考慮到高通脹及歐洲的能源危機,海外需求改善的拐點還未形成明確預期。中金宏觀預測,基準情形下,2022年美國實際GDP增速為1.9%,2023年增速降至-1.0%左右;考慮到俄烏沖突以及能源危機,市場預計歐洲地區的家電需求相比美國要更加悲觀。我們預計中國家電出口額2022年下降12.1%,但2023年由于同比基數低,以及歐美渠道完成去庫存,我們預計2023年家電出口全年可持平或略有增長。
傳統家電品類成熟度高,更新需求釋放為主,其所呈現的周期性波動與宏觀經濟表現趨同,華泰宏觀團隊預期2023年宏觀經濟增長動能或出現“由外需向內需”的明顯切換,大眾消費及體驗式消費提升更為明顯。且華泰地產團隊認為,在積極預期下,經濟不確定性消除,或帶來地產銷售投資的修復提前,基于以上判斷,我們認為中國市場的戰略縱深仍將為家電企業提供充足的消費韌性,國內家電消費在2023年有望恢復增長,但恢復節奏仍將受到宏觀增速與整體社零消費的影響。
內銷展望:2023家電社零或恢復增長,復蘇節奏仍受經濟周期影響
回顧歷史表現,2015年以來,家電社零增速與中國GDP增速及社零增速表現相關性強,且增速基本略低于GDP增速與社零增速。
我們認為家電消費在2023年也有望恢復,但恢復幅度或低于GDP增速與整體社零消費增速。
展望2023年,家電出口面臨的挑戰依然存在:
1)歐美通脹壓力凸顯,歐美居民真實收入增長乏力,消費支出缺乏支撐,耐用品消費有減速跡象。
2)產業產能出海持續強化。受到前期關稅及物流成本影響,東南亞、拉美等地均有新家電工廠投產,產能轉移影響中國本土出口。
空冰洗內銷均有恢復基礎,出口量提升動能不足
中央空調預測:細分市場或有明顯差異表現
家用空調預測:22年內銷需求有望回升,23年出口或恢復增長
冰箱預測:22年壓力集中釋放,23年有望迎接回升
洗衣機預測:22年壓力略小于冰箱,23年仍有回升潛力
2023年度集裝箱生產行業展望:
目前全球超過90%的集裝箱由中國企業供應。東興證券的研報顯示,在集裝箱生產端,中集集團(CIMC,市場占有率達44%)、中遠集團旗下上海寰宇(DFIC,市占率約24%)、新華昌(CXIC,市占率約13%)、勝獅貨柜(Singamas,市占率約3%)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
據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官方公眾號刊文稱,根據行業調查統計,2021年中國集裝箱總體產量約653.3萬TEU,較2020年增長107.3%,集裝箱產量創歷史新高,“其中,國際標準集裝箱(ISO系列)漲幅最為明顯,同比增長約為264%,特種集裝箱產量增長約為115%,冷藏集裝箱產量增幅較為平緩。”
2022年以來,國內的集裝箱生產出現了大幅下滑。據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官方公眾號刊文稱,2022年上半年生產量約為162萬TEU,同比下降40.9%。
“造成集裝箱產量下降主要有兩個原因。”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表示,一是客戶用新箱需求下降,提箱速度放緩,造成新箱庫存量急劇上升,各造箱企業調整生產節奏,截至上半年,集裝箱新箱庫存量為87.4萬TEU,同比增長161.7%;二是在3-4月份全國散發疫情對集裝箱生產和發貨造成巨大影響,尤其是沿海的廣東和上海地區更為嚴重,疫情嚴重地區的工廠處于停工停產狀態數月。
全球最大的集裝箱航運公司馬士基表示,由于經濟放緩拖累預訂量,今年全球集裝箱需求將下降2%-4%(此前預期為下降1%至增長1%),且2023年集裝箱需求也可能出現萎縮。
根據德路里《集裝箱設備預測》報告中發布的最新分析,集裝箱運輸需求的放緩將降低未來集裝箱設備的需求量,目前集裝箱過剩量預計超過600萬TEU。過剩的集裝箱量主要是由于2021年新交付的集裝箱創歷史新高,當時生產了超過700萬TEU的箱量,而集裝箱租賃公司和航運公司出于港口擁堵問題考慮,沒有選擇淘汰老舊集裝箱。
到今年9月底,中國集裝箱制造工廠的空箱庫存已升至逾75萬TEU,并有可能進一步增加,反映出市場訂購新箱的意愿極為疲弱,預計今年第四季度的訂單量將非常低。
據德路里預測,全球在役集裝箱箱隊規模將從2022年的5080萬TEU下降到2023年的4930萬TEU,新造箱量預計下降到49.7萬TEU,僅略高于全球金融危機后2009年的箱量水平。預計明年全球在役集裝箱箱隊規模下降的幅度達3%,這將是自2009年以來的首次縮減。
德路里預計,2023年后集裝箱市場將出現反彈,到2026年,每年新造集裝箱量將恢復到440萬~520萬TEU的范圍,其中替換需求將占每年新造箱量的50%以上。預計箱隊規模在下降3%之后,全球在役集裝箱箱隊規模將會再次擴大,回歸增長軌道。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