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偷人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妓女,狼牙套加粗震动入珠套h,被狼交的女人(h)

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歡迎您!

English服務熱線:010-59231580

搜索

盤點2021年碳中和十大事件

  導  讀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碳中和元年。在此,我們盤點了2021年碳中和碳達峰十大事件,與大家分享。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碳中和元年。


2020年9月22日舉辦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2021年“兩會”上,碳達峰、碳中和首次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國正式開啟“雙碳”元年。


2021年7月16日,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全國碳市場首批納入電力行業2162家重點排放單位、年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超45億噸二氧化碳,一經啟動就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圖片


01


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的頂層設計出爐


10月26日,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作為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的目標而提出的具體行動方案。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這一工作須在“1+N”政策體系的統一部署下展開。而兩份重要文件的正式印發,意味著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的頂層設計出爐,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擘畫了行動路線圖。


《意見》是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是“1+N”中的“1”,為碳達峰碳中和進行了系統謀劃和總體部署,是首份具有綱領作用的文件,也是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的頂層設計。


《方案》是“N”中為首的政策文件,有關部門和單位將根據方案部署制定能源、工業、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等領域以及具體行業的碳達峰實施方案,各地區也將按照方案要求制定本地區碳達峰行動方案。之后,還會有“N”個具體領域的頂層設計文件,指導推進我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02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明年“雙碳”工作方向


12月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京落下帷幕,會議提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初級產品供給保障。要堅持節約優先,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在生產領域,推進資源全面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在消費領域,增強全民節約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增強國內資源生產保障能力,加快油氣等資源先進開采技術開發應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


會議也將碳達峰碳中和作為重點議題,明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以此推動高質量發展。會議提出,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要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要科學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加快形成減污降碳的激勵約束機制,防止簡單層層分解。


03


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


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發電行業成為首個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納入的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超過2162家。根據生態環境部測算,納入首批碳市場覆蓋的企業碳排放量,超過40億噸二氧化碳,這意味著我國碳市場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市場,這將成為全球氣候行動的重要一步。


04


生態環境部公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


生態環境部公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部令 第19號,該辦法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并印發配套的配額分配方案和重點排放單位名單。這意味著自今年元旦起,全國碳市場發電行業第一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2162家發電企業將分到碳排放配額。


據介紹,管理辦法定位于規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規定了各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市場參與主體的責任、權利和義務,以及全國碳市場運行的關鍵環節和工作要求。以管理辦法為統領,生態環境部還將制定并發布溫室氣體核算報告與核查、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結算等方面的規范性文件,共同搭建起全國碳市場的基本制度框架。


05


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結束,年內累計成交額達76.61億元


12月31日,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結束。自7月16日啟動至12月31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共運行114個交易日,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其中,掛牌協議交易累計成交量3,077.46 萬噸,累計成交額 14.51 億元;大宗協議交易累計成交量 14,801.48 萬噸,累計成交額 62.10 億元。12月31日收盤價54.22元/噸,較首日開盤價上漲12.96%。超過半數重點排放單位積極參與了市場交易。


06


央行宣布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及2000億元支持煤炭清潔專項再貸款


11月8日,央行創設碳減排支持工具這一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采取“先貸后借”的直達機制。以減少碳排放為導向,重點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和碳減排技術三個碳減排領域。金融機構向重點領域發放碳減排貸款后,可向人民銀行申請資金支持。人民銀行按貸款本金的60%向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利率為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金融機構需向人民銀行提供合格質押品。


11月17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決定,在前期設立碳減排金融支持工具基礎上,再設立2000億元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形成政策規模,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兩者均采取“先貸后借”的直達機制,貸款利率均為1.75%。兩者的差別在于支持對象和央行資金支持比例不同。前者支持領域不涉煤,而后者重點支持作為傳統能源的煤炭煤電的清潔高效利用;碳減排支持工具中,央行按照貸款本金的60%提供資金支持,而清潔煤的再貸款為提供100%資金。


2021年12月30日,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在央行舉行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和綠色金融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人民銀行已經向有關金融機構發放第一批碳減排支持工具資金855億元,支持金融機構已發放符合要求的碳減排貸款1425億元,涉及共2817家企業,帶動減少排碳約2876萬噸。


07


生態環境部發布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結算管理規則(試行)


5月19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碳排放權登記管理規則(試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規則(試行)》 和《碳排放權結算管理規則(試行)》的公告。公告顯示,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機構成立前,由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承擔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賬戶開立和運行維護等具體工作。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成立前,由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承擔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賬戶開立和運行維護等具體工作。《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規則(試行)》顯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交易產品為碳排放配額,生態環境部可以根據國家有關規定適時增加其他交易產品。碳排放配額交易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價格”為計價單位,買賣申報量的最小變動計量為1噸二氧化碳當量,申報價格的最小變動計量為0.01元人民幣。


08


國資委印發《關于推進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


12月30日,國資委印發《關于推進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中央企業要嚴控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面推進風電、太陽能發電大規模、高質量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低碳產業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


到2025年,中央企業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優化取得明顯進展,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構建,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取得積極進展;中央企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5%,萬元產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比重達到50%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收比重不低于30%,為實現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09


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


《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方案》顯示,通過 3-5 年的努力,試點地方基本形成有利于氣候投融資發展的政策環境,培育一批氣候友好型市場主體,探索一批氣候投融資發展模式,打造若干個氣候投融資國際合作平臺,使資金、人才、技術等各類要素資源向氣候投融資領域充分聚集。試點地方須將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有關要求納入地方投資和產業政策制定,銜接落實有關區域和行業碳達峰行動方案及能耗雙控、清潔能源替代、清潔運輸、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等政策要求。指導試點地方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研究和推動碳金融產品的開發與對接,進一步激發碳市場交易活力。鼓勵試點地方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穩妥有序探索開展包括碳基金、碳資產質押貸款、碳保險等碳金融服務,切實防范金融風險,推動碳金融體系創新發展。


10


財政部正牽頭起草“雙碳”財政支持政策


8月5日,財政部網站公布了《財政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2284號建議的答復》(以下簡稱“《答復》”),其中表示在目前已有相關資金渠道情況下,考慮中央層面暫不宜新設“應對氣候變化中央財政專項資金”。

為加快補齊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手段措施、基礎能力等方面短板,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在今年兩會期間建議盡快設立應對氣候變化中央財政專項資金。這一《答復》是針對這一建議給出的回復。

《答復》還透露,財政部正牽頭起草《關于財政支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擬充實完善一系列財稅支持政策,積極構建有力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政策體系,充分發揮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引導和帶動更多政策和社會資金支持綠色低碳發展。

財稅政策不僅會為雙碳目標、低碳轉型提供強有力的經濟支撐,同樣也會是有效的控制手段。《答復》一出,引發了對于適時引入“碳稅”機制的討論。生態環境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表示,開征碳稅能跟碳市場形成互補,如果能整合相關稅種確實是好事,但應該規避綠色制度的供給過剩,而且不要忽視其他稅種的非減排功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