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市場的驅動下,很多設計院出現了的令人遺憾、無奈的變化,這種變化在短期內可能持續存在,很難從根本上發生改觀。
當資本拐點來臨時,部分設計院已經面臨了不同程度的經營壓力,需要調整轉型、尋求變革。
設計行業為什么會這樣呢?未來的發展又會如何呢?筆者從幾方面進行分析,與大家簡要分享。
設計行業發展周期 每個行業的全生命發展周期都會經歷四個發展階段:起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那設計行業現在是屬于哪個階段呢? 談行業遇到的現狀,不免要先回顧一下過去。 設計行業的發展趨勢和城鎮化率是密切相關的。2005年,我國的城鎮化率為42.99%,2022年已經到65.22%。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為80%,如果按照現在每年1%的城鎮化率增幅來看,還有18年才能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 從設計的營業收入來看,近15年的時間,總體營業收入規模擴大了20多倍。2003年房地產投資額為1.01萬億元,2021年的房地產投資額為14.76萬億元,投資總額增長近15倍,2022年有所回落,下降了10%。 2021年,全國設計人員數量是2005年的4.5倍。從人員數量的增幅和建筑規模的增幅對比來看,不難看出為什么設計院的設計師們經常需要加班加點。 2017年~2021年間,從業人數在2020年下降了5%后,2021年又繼續增長,這4年間又增長了12.7%。 那設計師的收入如何呢?上市的設計公司越來越多,我們也可以從公開的財務報表資料里大致看到人均設計收入水平和人均薪酬的參考標準。 不同的設計院平均收薪酬差別還是不小的,最大差別甚至有兩倍之多。 從絕對數值上來看,設計人員的平均薪酬不算低,但在當前設計院的薪酬結構下,設計院人的基本薪酬普遍較低,大多數的組成是績效獎金,所以一旦沒有業務收入,績效將會受到巨大影響,不少設計師的整體薪酬也會“水降船低”。 從長遠角度來看,建筑行業是一個古老的行業,設計行業也算是“常青樹”行業。但短期看,根據以上各方面數據和我們從業者的切身體會,近15年,明顯感覺到設計行業進入了一個新的“周期輪回”。 設計發展中的一些問題 行業快速發展中,設計費打折、圖紙免費修改、增值服務越來越多等這些問題尚且沒有那么突出,畢竟大家的薪酬在持續增長。 但一旦出現類似房地產公司“爆雷”帶來的連鎖反應,導致設計收入急劇下降的情況,這些問題就被不斷放大,粗獷發展模式帶來的弊端也會顯露無疑。 隨著行業的發展,正在有越來越多的問題被暴露出來: 1. 很多設計師已經無法從設計作品中獲得滿足,失去了對建成后作品的歸屬感。 2. 低價競爭、零距離服務和頻繁的設計變更,使得不少設計院的氛圍變得讓人無奈。 3. 很多設計師在這種環境下更像是“螺絲釘”,為了滿足甲方和設計效率,失去創新熱情,漸漸迷失。 這不是每個設計師都能承受得了的壓力,在收入無法保證的情況下,尤其是結構設計師,背負著結構安全的重大責任,壓力會更大。 設計行業為什么會這樣? 1. 建筑行業中設計的話語權較弱,現在行業又面臨著設計收費低價競爭和設計周期的無限壓縮。設計本來是需要不斷推敲比選的過程,但現在只能滿足最基礎的設計質量,設計創新已經沒有精力去考慮。 2. 設計同質化比較嚴重,一味追求速度,缺乏特色和差異化。 3. 不少設計企業在中小型、低端項目中競爭激烈,技術創新能力不足,一旦行業轉向就面臨生存問題,更不用說設計師了。 4. 非正常的發展速度帶來了人員的無序增長,技術水平參差不齊,而建筑設計又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規模較大的系統工程,沒有科學的對待態度,最終導致一個“常青樹”行業變成了“萬人勸退”的行業。 設計師怎么應對? 建筑行業的發展周期是不可避免的,從業者需要在短期內適應行業的變化,同時在長期內尋找新的機會。 目前,城鎮化和人口增長的趨勢已經決定了建筑行業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如果繼續沿用傳統的、粗放的工作方式,只會錯失未來的機會。 因此,建筑設計行業必須進行深刻的變革,實現分化、裂變、整合和優勝劣汰。設計師也要回歸設計的本質,用技術創新和反復推敲來打造每一個優秀的項目,而不是僅僅依靠精細管理。 未來的機會更多是在于裝配式建筑、綠色建筑、新型施工技術、智能化和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其中,裝配式建筑和綠色建筑等也是有著政策的大力支持。 這些領域都需要設計師有更高的集成專業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未來的設計人是月入1800還是年入40萬,差距可能就在這里了。 1. 裝配式建筑按照結構形式可以分為裝配式混凝土、裝配式鋼結構和裝配式木結構。目前,裝配式混凝土在我國的應用最為廣泛,它具有“工廠預制+現場少現澆+縮短工期”的優勢,但是也存在成本較高、設計標準化程度低的問題,這些問題限制了預制構件的成本效益。 從國際上的發展經驗來看,裝配式混凝土在寒冷地區的應用比例較高,在溫暖地區,裝配式鋼結構的應用比例較高。 我國的鋼結構領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輕型鋼結構房屋、鋼結構住宅、模塊化房屋以及相關的專業設計技術等都是有潛力的方向,值得設計師去探索。 2. 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是相互促進、相互支持的兩種建筑模式,它們共同為實現低碳、節能、環保的建筑目標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裝配式建筑采用工廠化生產、現場組裝的方式,可以大幅降低建筑過程中的能耗、廢棄物,從而保護環境、減少污染。 同時,裝配式建筑也更有利于綠色建材產品的推廣和應用,這些產品都有助于提高建筑的節能性能和舒適度,是未來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技術領域。 3. 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越來越少的人愿意從事這種又危險又辛苦的工作,工地上傳統的施工方式肯定會被淘汰,裝配式的鋼、鋁模板、施工機器人等新技術肯定會越來越多,施工更加安全,質量更有保證。 這些新技術不僅能夠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還能夠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實現綠色建筑的目標。 未來的建筑行業也將會是一個高科技、高智能、高品質的行業,需要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專業技能的人才來參與和推動。 4. 智能化、數字化技術是裝配式建筑的重要支撐,隨著裝配式建筑的不斷推廣和應用,這些技術也會更加成熟和完善,為裝配式建筑的高效、低耗、高質提供有力的保障。 以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為例,數字化技術在其設計、制造、運輸、安裝等各個環節都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實現了信息的對接和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工程的精度和安全性,降低了工程的成本和周期,形成裝配式建筑的競爭力。 小結 建筑設計行業經歷了快速的周期輪回,從粗獷發展到追求技術創新、重視市場需求,再到回歸建筑本質,未來的發展已經進入了深水區,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和機遇。 建筑產品本身要具有市場價值,同時也要體現建筑的創新。技術創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服務于建筑的功能、美學和社會意義。 建筑創新要成為“常青樹”,就要不斷探索、實踐和反思,與時代和環境相適應,滿足人們的多元化需求。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為了匹配這種發展速度,需要大量的建筑行業從業人員, 從建筑、土木類專業的擴招培養,以及從業人員的數據增長就可見一斑。
我國幅員遼闊,行業不僅要滿足國內的城鎮化進程,還可以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這就需要我們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競爭力。不斷開拓、聚焦創新領域,建筑設計行業依然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