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走到下半場,大家都在談產業互聯網。每一次融資,創始團隊都在說我這是一個幾萬億的市場,未來哪怕我只占10%,也有幾千億,過了這個村沒有這個店,投資人一聽就激動的不行,趕緊給個獨角獸價碼。走在寒冬這個岔路口,面對消費互聯網的紅利枯竭,大家把精力放到企業端,放到產業里去創業,毋庸置疑,這也是符合國家整體的升級戰略。改革開放40年,一直是粗放式經營,現在已經不是那個物資短缺的年代,而是一個物質極大豐富過度的時代。每個產業的創業人都需要思考,我為行業做了什么價值,帶來了什么有益的升級。為什么走到了今天才談產業互聯網。過去做產業,是一律視為傳統行業,發展要靠生產線擴大,賺了錢,然后再投產,而今天一方面非常多的基金和風險投資關注到了這些產業。過去青島啤酒,一度是限購,當地每家只有過年才能分到10瓶。為什么?因為沒錢快速擴大產能,一直到去香港上市,才一口氣解決了融資問題。在今天覺得不可思議這么好的業務,竟然沒有錢發展規模,然而當年事實如此。互聯網,從一開始就把華爾街和硅谷的基因帶到了中國,自始至終,都是靠風險投資快速壯大。而這些早期創業者如今很多實現了財務自由,也有了財力去做更好的創業。同時,也大批量的風險投資開始關注產業。這本身對于今天產業互聯網的快速布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每一個快速發展的產業互聯網背后都有大批量投資人影子,而且由于涉及到線下規模,動不動就幾十億融資,這在十年前是不可能的事。搞了這么多年互聯網,大家懂了什么叫快速迭代,什么叫MVP,什么叫關注用戶體驗,什么叫中臺戰略,什么叫流量漏斗,什么叫三級火箭,等等。這些方法論,對于一個產業的創新來說,無疑是一個破冰的開始。因為凡是玩線下,動不動就是砸幾個億,然而,如果一頭扎進去沒成,可能就傾家蕩產了。新零售的人貨場,從消費者轉向會員的導向,以用戶畫像來選址和配貨,無疑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到了今天,消費互聯網的上半場,給打了很好的基礎,我們有了智能手機,有了app,有了小程序,有了erp系統,有了AR/VR體驗,才有了柔性供應鏈的可能性,精細化管理的可能性。為什么下半場上萬家的產業互聯網,融資風風火火,卻大多數經營數據都不堪,本質上是對產業沒有什么進化式的價值貢獻。與上半場不同,上半場都是從0到1,每一個1都是行業顛覆。有了qq有了微信,我們可以視頻聊天天下人。有了淘寶,我們可以買遍天下貨。有了百度,我們可以搜索天下事。然而,下半場,跟你有什么關系,別看這個市場幾萬億,其實跟你一毛錢關系都沒有。因為沒有你這個創業者,原來的傳統產業,購買依然也很方便,價格也不貴,而且這個產業走了幾十年了,產業各個環節分工到位,早已經根深蒂固。你進來了,除了人傻錢多搞補貼,產生了什么新的價值。然并卵,大多數公司都沒有形成對產業的巨大沖擊或者升級,所以這些噱頭的結局一定是一地雞毛。我們回頭說互聯網比傳統行業效率要高,靠什么?靠互聯網的技術能力。早期淘寶告訴每一個消費者,在淘寶買東西為什么比實體店便宜,因為沒有門店租金,因為沒有全國經銷商的層層分銷體系的利潤剝削,廠家直接發貨給消費者,所以便宜。至少我們能夠理解,傳統零售靠的是,一個公司創立一個品牌,然后全國招商,然后分銷鋪貨,一層層庫存,一層層利潤,然后淘寶把中間各個環節取消了,直接觸達了用戶。正如今天瓜子二手車的廣告一樣,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不管最后他們是不是自己做了中介商,但是至少這個道理是通的。因為他們利用互聯網的產品技術,提高了整個行業的生產和交易效率。比如,網約車,確實改變了一個打車出行的行業,有了叫車app,可以下樓就叫車,不用寒風凜冽,在路上等出租車,也不用在首都機場半夜排隊一個小時等出租車。網約車,提高了打車這個行業的效率。比如,手機配貨軟件,過去貨車司機需要去物流園,看小黑板,像逛集市一樣,然而今天有了手機配貨app,司機可以像逛淘寶一樣找貨。手機配貨,讓整個車貨匹配行業提高了效率。你的公司組織效率,銷售人員的開發效率,客戶留存的效率,數據運營的效率,客戶對賬的效率,系統自動化的效率,等等。哈羅單車,作為后來者,秒殺了先烈們,靠的就是最高效率。像ofo這種,騎幾天就壞了,扔出去就找不到,不死沒天理。產業互聯網靠的是,比原來產業的方式方法,更高效,比如縮短產業鏈環節,比如門店管理效率的提升。原來產業互聯網,賣一斤蘋果,進貨成本6元,店鋪和人工運營成本3元,賣10元,然后你搞了搞個互聯網+水果,一頓操作猛如虎,進貨成本6元,技術人工成本3元,物流成本2元,促銷賣9元,不以提高效率為核心的公司,都是產業互聯網的敗家子,融資的粉碎機。不管是E輪還是G輪,早晚要敗露。效率不是花把式,效率才是考驗企業的發心初心。來源:產業互聯網情報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