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第21期《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文章指出,要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并強調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這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要提出這個目標?如何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一起來看!來源:求是網
這次疫情是一次實戰狀態下的壓力測試。我國完備的產業體系、強大的動員組織和產業轉換能力,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物質保障。我國口罩日產能從1月底1000萬只提高到目前的5億只。同時,疫情沖擊也暴露出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存在的風險隱患。為保障我國產業安全和國家安全,要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力爭重要產品和供應渠道都至少有一個替代來源,形成必要的產業備份系統。
現在,全國都在復工復產,我們不應該也不可能再簡單重復過去的模式,而應該努力重塑新的產業鏈,全面加大科技創新和進口替代力度,這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是要拉長長板,鞏固提升優勢產業的國際領先地位,鍛造一些“殺手锏”技術,持續增強高鐵、電力裝備、新能源、通信設備等領域的全產業鏈優勢,提升產業質量,拉緊國際產業鏈對我國的依存關系,形成對外方人為斷供的強有力反制和威懾能力。二是要補齊短板,就是要在關系國家安全的領域和節點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在關鍵時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環,確保在極端情況下經濟正常運轉。
加快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同時糧食和實體產業要以自己為主
我國線上經濟全球領先,在這次疫情防控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線上辦公、線上購物、線上教育、線上醫療蓬勃發展并同線下經濟深度交融。我們要乘勢而上,加快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推動各領域數字化優化升級,積極參與數字貨幣、數字稅等國際規則制定,塑造新的競爭優勢。同時,必須看到,實體經濟是基礎,各種制造業不能丟,作為14億人口的大國,糧食和實體產業要以自己為主,這一條絕對不能丟。
國民經濟要正常運轉,必須增強防災備災意識。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要大力加強防災備災體系和能力建設,舍得花錢,舍得下功夫,寧肯十防九空,有些領域要做好應對百年一遇災害的準備。要堅持兩條腿走路,實行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相結合,實物儲備和產能儲備相結合,國家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相結合,搞好軍民融合儲備。要優化應急物資品種和儲備布局,要合理確定儲備規模,全面加大投資建設力度。
在這次抗擊疫情過程中,國有企業沖在前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促進產業循環中也起到了關鍵作用。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必須做強做優做大。當然,國有企業也要改革優化,但絕對不能否定、絕對不能削弱。要堅持和完善新型舉國體制,不斷增強領導力、組織力、執行力。
這次疫情防控使我們認識到,必須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的全球公共產品屬性,堅決反對把產業鏈、供應鏈政治化、武器化。在國際經貿談判中,要推動形成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消除非經濟因素干擾的國際共識和準則,力爭通過國際合作阻止打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惡劣行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