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企貿易子公司的授信舞臺上,總有那么兩個極端在起舞。
一方面是那些盲目地追逐央企、國企的絢爛光環,對其抱著過分的信賴,以至于授信過度,風險視若無睹;
另一方面,又有那些因為一兩個不盡人意的財務指標,就毅然決然地將機會拒之門外的人,他們的謹慎近乎膽怯,常常錯失那些熠熠生輝的業務機會,同時也讓經營單位與評審部門之間的嫌隙慢慢滋生。
如何在國企貿易子公司的授信實踐中,巧妙平衡風險與收益這兩者的微妙關系,如何提升授信評審方案的精準度,這無疑是評審工作中常遇到的難題,如同一個難以捉摸的謎題,讓人陷入深深的沉思。
國企貿易子公司授信常見誤區
一、迷信國資背景,唯股權結構論
以那“暴雷”的雪松控股為例,便牽扯出十余家涉嫌掛靠的假國有貿易企業,諸如江蘇瀾曦新材料、盤州市恒通達商貿等,它們仿佛是中國機械工業集團、中國建筑集團等大企業的影子,但實際上卻是徒有其表。
雪松控股,便是以這些假國企的“空轉”貿易下的應收賬款為基石,發行了理財產品。然而,好景不長,截至2022年2月底,已有35只、金額超過200億的理財產品如同泡沫般破滅,暴露出其背后的虛無。這不禁讓人想起那句老話,“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些假國企,便是如此。
二、迷信財務數據,缺乏客觀判斷
以國資委控股的ZT系上市公司的全資二級子公司某物資公司為例,其資產負債率雖高達88%,但深入剖析,其下游客戶全是ZT系下屬的項目公司,肩負著集團集中采購鋼材等建材的重任。更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已與建行、招行、寧波銀行等主流銀行開展了大額的授信合作。然而,主審卻以資產負債率高為由,貿然退卷,這種做法顯然缺乏對國企集采平臺定位的準確把握,也未能客觀看待貿易型企業高負債的特征。如此武斷,實難讓分行信服。
(三)迷信同業授信,采取盲目跟隨策略
舉個例子,2021年6月的一則媒體報道,就揭示了這樣一個故事。WX市市政公用產業集團公告稱,其子公司JS昌潤城建開發有限公司和WX鑫連鑫物資有限公司因資金鏈斷裂,無法按期償還債務,違約金額高達6977萬元。而WX市政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僅需代償374萬元,最終這兩家公司向法院申請了破產清算,讓當地的部分銀行損失慘重。
深入了解后,我們發現這兩家市政工程和貿易公司原是民營老板控制,后來被WX市政建設集團收購,但實際經營權仍掌握在原老板手中。WX市政建設集團僅為真實用于市政建設的貸款提供了保證責任,而民營老板自由支配的貸款,他們則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最終,不良貸款損失只能由同業自己承擔。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同業授信和國有持股身份,并不能成為我們輕易授信的依據。我們必須堅持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深入了解企業的實際控制人和真實經營情況,才能做出明智的決策。
(四)迷信增信措施,忽視第一還款來源
某地國有企業控股的A供應鏈管理公司,便曾以主板上市公司股權為質押,向我行申請了一般授信額度1.5億,質押率控制在40%以內。初看之下,這似乎是一筆既有國有背景,又有強大增信措施的優質授信業務。然而,當我深入審查后,卻發現這背后隱藏著諸多問題。
首先,這家受信人公司的還款來源充滿了不確定性。他們主要從事鋼材、鋁錠等大宗商品的集中采購業務,但盈利能力卻顯得相當薄弱,難以覆蓋我行的授信本息。這讓我對他們的還款能力產生了深深的疑慮。
其次,受信人的經營風險也不容忽視。他們的代采業務中,有高達95%是墊資采購,質押貨值的價格波動性極大,貨權監管也存在諸多不力之處。這些風險點無疑給我行的授信業務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再者,授信資金的用途也難以得到有效的管控。我發現受信人與上市公司股權出質人的關聯人之間存在著復雜的資金往來關系,這讓我懷疑這筆授信業務可能存在借戶融資的嫌疑。我無法真實把握授信資金的用途,這無疑增加了我行與雙方之間產生糾紛的風險。
最后,質押物的處置風險也讓我感到擔憂。上市公司標的的股票價格近期漲幅較大,但隨著國家對風電支持政策的取消,上市公司的業績可持續性變得充滿不確定性。一旦股票價格下跌,我行將面臨巨大的質押物處置風險。
在審查過程中,我發現質押標的股票價格一直維持在47元至50元之間的高位。然而,到了2022年一季度,上市公司的營收下降幅度超過了40%,凈利潤更是下降了91%。截至4月底,該股票的價格已經跌破了18元。幸運的是,我行當時對該項目予以了否決,成功避雷。這次經歷讓我深刻認識到,在授信審查過程中,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才能有效識別并防范各種潛在的風險。
(五)忽視“軟信息”,對客戶認知不全面
就像那個曾經的Z省YYBJP進出口有限公司,身為Z省GJ貿易集團有限公司的掌上明珠,卻因其經營層的違規操作,與民營企業糾纏不清,涉足不正當的銅貿易。在客戶未提供充足擔保的情況下,他們依然盲目地通過開證、滾動核銷等方式擴張銅貿業務,最終導致了8億的應收款項逾期,資金鏈的斷裂,使這家省屬國企子公司陷入了破產重整的深淵。這一事件,無疑給JT、HX等銀行帶來了沉重的損失,也成為了我們授信審查中一道深刻的傷疤。
如何辨別貿易子公司在集團所扮演角色
在日常授信的紛繁中,我們常會遇到兩種國有集團貿易子公司:實體經濟領域的下屬貿易子公司與政府平臺類企業的下屬貿易子公司。這兩者,猶如授信世界中的陰與陽,風險與風控各有千秋,需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實質風險可控為原點,去探尋那授信之真諦。
先說說那政府平臺類企業下屬的貿易子公司。這類授信,合規性可是重中之重。它們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服務于當地政府平臺及其國有企業的貿易公司,一類是市場化運作的貿易子公司。
前者,我們要聚焦那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財政的雄厚實力以及股東的支持情況。例如那X城投貿易公司,其下游客戶多為當地的國有企業,肩負著區域主要國有企業的燃料、原材料等物資的集中采購使命,而其母公司城投公司更是提供連帶責任保證。經我們綜合考量,決定給予其一定的授信支持。
然而,對于那市場化運作的政府平臺類企業下屬貿易子公司,因其經營風險較大,不可控因素多如牛毛,我們必須謹慎行事。就如那甲上市公司下屬的Y貿易子公司,雖然有其母公司承擔連帶責任保證,但實際運營仍由原來的團隊掌控,經營上并無亮點與核心競爭力。
在決策時,我們雖然給予其一定的授信支持,但更要求追加實控人的連帶責任保證。然而,后續操作中難以落實該保證責任,使得該筆業務的提款難度大增。這也進一步印證了我們對該類業務謹慎介入的授信政策導向。
再說說那實體經濟領域集團下屬的貿易子公司。它們又可分為制造領域國有集團下屬的貿易子公司與國有商貿集團下屬的貿易子公司。
對于前者,我們應重點關注那制造業企業的行業景氣度、行業地位、盈利水平以及貿易子公司在集團中的功能地位。例如,像寶鋼這樣的制造領域經營主體,由于資金價格等因素,銀行難以直接介入。
但我們可以適當介入那些承擔集團原材料集中采購或產品銷售的央企鋼鐵企業的貿易平臺公司。其他如央企、省屬建設施工單位也存在類似的材料集中采購、服務集團的貿易子公司。對于這類貿易主體授信,我個人認為銀行可以適度參與。
而那國有商貿集團,銷售規模大,下屬貿易子公司眾多,尤其在東南沿海省份更為常見。對于這類業務授信,我們應重點關注子公司在集團內的地位、業務操作模式以及經營管理的規范性。要謹慎介入那些“托盤式”、“跑量型”的貿易公司授信。像2019年陷入流動性困境的TJWC,就是“高負債率、低盈利水平、多元化經營、子公司繁雜、管理失控”的典型代表,這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二)辨析貿易子公司定位角色
1. 穿透歷史迷霧,洞察戰略意圖
查閱發起文件、會議紀要等原始檔案,剖析子公司誕生的政策背景、戰略目標,結合注冊資金演變、資產配置、辦公設施、業務資源配置及工商變更記錄,勾勒其在集團版圖中的戰略定位。
2. 公司治理體檢,揭示管控真相
規范運作與穩健經營乃國企之魂。審視子公司高管團隊構成、從業經驗、任職流程、兼職狀況,考察重大決策機制、黨組織建設及績效考核體系,洞悉集團對子公司實際掌控力,警惕個別人士幕后操盤的授信陷阱。
(三)合理把握貿易子公司在集團中角色定位
1. 原材料統購中樞
降本增效、供應鏈優化之需,催生眾多國企設立原材料集中采購平臺。如央企、省屬建工巨頭麾下的物資公司,承載主業供血重任,融資需求殷切,授信考量當聚焦其服務主業效能與風險分散機制。
2. 產成品集散樞紐
規模擴張與專業化分工浪潮下,產品銷售公司蔚然成勢,尤見于鋼鐵、水泥、家電等領域。此類貿易主體肩負扶持下游、拓展市場之責,融資需求隨業務拓展而生,授信評估應關注其市場競爭力與風險緩沖能力。
3. 規模躍升引擎
為應對績效考核、業內排名壓力,部分國企借貿易子公司之力沖刺營收規模。此現象沿海地區尤為顯著,貿易子公司在此充當沖量先鋒,授信決策需審度其規模擴張與風險控制的動態平衡。
4. 財務調節池
貿易公司因其規模伸縮自如、利潤調控靈活之特性,常淪為集團調整財務指標的工具。面對盈利粉飾、負債結構優化訴求,授信機構須穿透表象,嚴查貿易子公司的真實盈利質量與債務承載力。
5. 政策紅利捕手
政策導向型貿易子公司分三類:地方政府為扶植特色產業設立的采購或銷售平臺,利用自貿區優勢的央企或省屬國企窗口企業,以及借港口物流優勢的大宗商品貿易子公司。此類授信,須緊扣政策導向與企業實際經營效益。
6. 集團融資橋梁
涉房、平臺類國企受限于監管壓力,常借貿易子公司拓展融資渠道。對此類授信主體,需深度考察其對集團整體融資布局的貢獻度,以及獨立運營與風險隔離的有效性。
綜述
國企貿易子公司授信,猶如在宏觀經濟海洋中精準拋錨。既要深掘其誕生淵源與戰略使命,洞察公司治理內核,亦須立體剖析其在集團生態中的多元角色。唯有如此,方能在復雜市場變局中穩舵前行,實現風險與收益的精妙平衡。
(四)客觀評價貿易子公司出險給集團帶來的危害
在同一集團內,考量貿易子公司的地位與角色,有幾個關鍵因素不容忽視:類似貿易子公司的數量、股權結構的層級深淺、高管在系統內的行政級別、是否被納入報表合并的范圍、是否獲得融資擔保或借款支持,以及子公司高管的人事任免權等。這些因素,如同一面面鏡子,映射出子公司在集團中的真實定位與分量。
2023年2月,國資委網站政務咨詢欄目一則熱點問題揭示了公眾對融資性貿易界定標準的高度關注。國務院國資委對此答疑解惑,廓清迷霧,其權威答復猶如一把銳利的手術刀,精準剖析融資性貿易的內在肌理。
一、官方定調:融資性貿易的本質與特征
《關于進一步排查中央企業融資性貿易業務風險的通知》(國資財管〔2017〕652號)明確指出,融資性貿易乃以貿易之名,行借貸之實的違規操作,其形態多變,隱匿性強,主要特征如下:
1. 虛構貿易背景,增設交易環節:交易鏈條被人為拉長,貿易背景撲朔迷離,旨在掩蓋其真實動機。
2. 上下游關聯,利益交織:供應商與客戶實為同一實際控制人麾下,或雙方存在特定利益捆綁,交易動機非純。
3. 標的受控,權屬模糊:貿易標的實為對方掌控,交易實質失去自主性。
4. 變相輸血,資金暗流:直接或間接提供資金支持,如通過結算票據、保理、增信等方式輸送金融血液。
此官方定義與司法、審計部門的標準高度吻合,揭示融資性貿易的核心本質——“虛假”,即以貿易為幌,實則玩轉資金游戲。
二、辨識關鍵:穿透表象,直擊實質
判定一項交易是否為融資性貿易,并非機械對照特征清單,亦非僅憑個別特征草率定論。關鍵在于從全局視角透視交易全貌,深究各方真實意圖,結合貿易背景、特性、參與方情況等因素進行全面剖析,判斷交易實質是否圍繞真實的貿易行為展開。
三、顯性特征:融資魅影,無處遁形
顯性融資性貿易的“融資”屬性更為突出,以下三點為其顯著標志:
1. 合同異象:融資條款藏匿其中——購銷合同中是否夾雜出資方、資金使用期限、成本及保證人等非典型貿易元素,成為識別融資性貿易的直接線索。
2. 流水疑云:資金往來露馬腳——銀行流水、承兌匯票、信用證記錄中,關注融資主體與貿易金額匹配的大額資金入賬,尤其是附帶資金使用費標注的款項,往往暴露出融資交易的蛛絲馬跡。
3. 保證金及費用:揭開資金來源謎團——開立承兌匯票或信用證的保證金及費用來源若指向相關客戶,結合對合同與收入的核實,輔以跨行賬戶交叉驗證,往往能揭示資金暗道。
綜上,融資性貿易如同商業叢林中的狡猾獵手,善于偽裝,伺機而動。唯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精準把握其特征,方能練就火眼金睛,識破其真面目。
(二)融資性貿易特征及識別方法
一、融資性貿易:特立獨行的商品邏輯
1. 商品選擇:非主流,變動頻 融資性貿易偏好特定商品領域,如銅貿易、化工產品(乙醇等石化)及專網通信(隋田力事件),這些交易標的往往與企業主營業務關聯度有限,且變動頻繁,難覓穩定軌跡。
2. 利潤悖論:金額大,利潤率低 此類貿易雖涉及巨額資金,卻呈現出反常的低利潤率現象,其銷售變動、盈利狀況與市場實際、行業周期脫鉤,仿佛置身平行宇宙。
3. 客戶迷陣:變動快,無定勢 融資性貿易的上下游客戶如浮云般變幻莫測,交易標的更迭頻繁,缺乏穩定性,形成一道難以捉摸的商業迷宮。
二、融資性貿易:識別秘籍四步走
1. 深入客戶腹地:虛實之辨 融資性貿易的上下游常為“空殼”貿易公司,缺乏實體運營,人員稀少。借助“企查查”等工具,穿透核查其實繳資金、參保人數等信息,即可揭開其真實面紗。
2. 破解合同密碼:形式重于實質 融資性貿易合同形式簡約,內容一致性高,卻回避關鍵交貨細節:交貨時間模糊,交貨方式籠統為“倉庫交貨”,交貨期寬泛。采購、銷售合同如孿生兄弟,貨物、金額對應,簽約時間相近,唯付款時序各異。
3. 揭秘財務面紗:畸輕畸重 融資性貿易公司的財務報表呈現出奇特的失衡:貨幣資金、固定資產、應付職工薪酬、應交稅費等科目金額微乎其微,而應收、預付、應付類科目則如山堆積。此般財務構圖,恰似一面扭曲的哈哈鏡。
4. 追蹤資金足跡:快進快出,現金稀薄 盡管融資性貿易看似提供“四流合一”服務以示合規,實則僅為表面功夫。交易流水表現為大額資金瞬間進出,日均存款幾乎為零,如沙漠中的海市蜃樓,虛幻而短暫。
綜述
融資性貿易,以其獨特的商品邏輯與財務特征,構成商業叢林中的奇異景觀。欲撥開其神秘面紗,須以犀利目光洞穿客戶虛實、解讀合同密碼、剖析財務報表、追蹤資金足跡,方能在迷霧中揭示其真實面貌。
(三)國家政策
然而,在這風險的舞臺上,依舊有企業跌入深淵。諸如上海電氣巨虧83億,上實發展亦損失26億,這些數字如同警鐘,敲響了風險的警報。
融資性貿易,這一行為,始終是國務院國資委眼中的緊箍咒,其監管之嚴,與日俱增。從“適度壓縮”到“全面清理”,再到“嚴禁開展”,政策口徑一步步收緊,如同逐漸擰緊的螺絲。
與此同時,地方政府與國資委亦是在國務院國資委的基調上,再次加碼,對融資性貿易的管控,猶如層層加碼的鎖鏈,力求將這一風險行為牢牢束縛。
(四)授信策略
一、顯性融資性貿易:紅線之內,零容忍
國資委劃定的融資性貿易禁區,無疑是顯性雷區。此類業務不僅潛藏極高經營風險,更因違規操作而面臨合規風險風暴。銀行作為金融守門人,對此應堅定立場,嚴禁涉足。
二、隱性融資性貿易:暗流洶涌,穩舵航行
盡管隱性融資性貿易披著營收增長、報表美化、業務轉型乃至融資便利的外衣,其風險暗流仍需我們以適度從緊的授信策略精準應對:
1. 總量把控,風險閾值內授信
融資性貿易往往呈現金額龐大、周轉頻繁、利潤微薄之特征,且極易與常規貿易業務混淆。因此,授信額度決策不應單純依賴銷售規模或流貸資金模型,而應立足實質風險可控,嚴謹核定授信上限。
2. 精挑優質主體,筑牢合作基石
合作之選,應聚焦經濟發達地區、股東背景優良、層級高、管理規范、公司治理監督有力的國有貿易企業,堅決規避存在民營成分、個人操控明顯、國資監督缺位的貿易型公司,確保合作方資質過硬。
3. 強化增信與管理,編織安全網
其一,核心主體連帶擔責,監督緊箍加身 積極推動集團公司等核心主體提供連帶責任保證,強化其對子公司運營的監督與約束力,將風險防控嵌入集團血脈。
其二,資金流向透明,嚴防挪用 密切關注資金用途真實性,通過設定定向支付、應收賬款質押、存貨質押等多重保障,構建資金閉環,杜絕挪用風險,確保授信資金精準滴灌實體經濟。
綜述
面對國企融資性貿易這片復雜海域,授信決策猶如駕駛一艘在暗涌中前行的航船。既要對顯性紅線零容忍,堅守合規底線;又要對隱性風險精準識別,以總量控制、精選合作方、強化增信與管理等多元策略編織安全網,方能在風高浪急中穩舵航行,守護金融安全。
授信決策建議
授信決策之于貿易子公司,猶如燈塔之于航船,指引其在復雜市場環境中安全航行。尤其對于國有集團背景的子公司,真實把握其經營實況,精準界定其在集團坐標系中的角色定位,乃構筑穩健授信策略之基石。
一、全局審視,錨定集團風險經緯
1. 風險把脈,奠定授信基石 國有集團風險輪廓的清晰勾勒,是授信決策啟航的首要羅盤。須深研集團整體運營態勢,洞悉其內在風險結構,據此量身定制穩健且具前瞻性的整體授信藍圖。
2. 外部環境,風向標般考量 在集團授信擘畫中,地方經濟發展水平、財政實力、股權架構及政府扶持力度等外部因素猶如風向標,深刻影響集團抗風險能力與未來發展前景,須納入綜合評估體系。
3. 子公司授信,精算權重 貿易子公司授信額度應低于集團內核心單元,然若得集團或核心子公司強力擔保加持,額度可適度上調,遵循風險與收益平衡原則,確保授信結構穩健有序。
二、多元探析,繪就子公司集團角色肖像
1. 實地踏訪,感知企業氣質 新授信階段,親臨現場訪談,沉浸式體驗企業管治風格與經營理念,揭示其企業文化底蘊,辨識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間的鮮明特質差異。
2. 貿易脈絡,解碼關聯深度 深入剖析貿易公司的商業模式,梳理上下游客戶群落、結算機制與內部關聯交易架構,透過賬款賬齡、履約表現、利潤分配等財務線索,定量評估子公司與集團間的資金紐帶強度。
3. 收益棱鏡,折射集團支持力度 透過其他收益、營業外收入等財務棱鏡,折射出集團對子公司的隱形支持痕跡,以此揣摩集團戰略傾斜與資源注入程度,為授信決策增添重要注腳。
三、同業對標,校準授信天平
1. 國企特質,信譽背書 國企報表之真實性,恰似信譽長城,雖盈利表現時有平淡,然鮮有為融資而虛構財報之舉。故同業授信實踐,猶如導航燈塔,為我行授信決策提供重要參照。
2. 主動營銷,融資韌性凸顯 國企常為銀行爭先合作之象,充沛的外部融資通道與低抽貸風險,彰顯其再融資能力,為銀行授信安全構筑一道堅實屏障。
3. 增信比肩,構筑防護壁壘 積極爭取集團或核心實體擔保,確保我行增信措施不低于同業標準,加固授信安全網,共筑風險防御體系。
四、產品巧施,鑄就資金安全鎖
1. 適配場景,鎖定用途 針對貿易子公司授信,旨在服務于集團原料采購等實質經營,故應結合交易情境,精細測算額度,優選期限短、鎖定性強的貿金產品,確保資金專款專用。
2. 綜合調控,防微杜漸 適度約束綜合授信額度,倡導使用風險可控、還款路徑清晰的融資工具,攜手集團共筑防火墻,抵御子公司資金挪用風險。
五、動態護航,航程中的瞭望與調整
貸后管理,防患未然 貸后監控不容松懈,尤須關注國企因輕資產特性可能導致的潛在損失。續授信時,既要緊抓經營財務硬指標,更要洞悉管理層變更、財務模式革新、經營范圍調整、集團戰略定位等軟信息變化,做到未雨綢繆。
授信藝術在于理性與敬畏并存,既要破除對央企、國企的盲目崇拜,回歸對第一、二還款來源可靠性的本質追求,亦須尊重其承載的社會責任、依托的地域經濟基礎及貿易專業化屬性等獨特外部烙印。強化銀企對話,上下協同,方能共譜國有貿易子公司授信工作的和諧樂章。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