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吳玉章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宋華發表了題為《創新供應鏈金融助力產業新質發展》的演講。
尊敬各位領導、各位朋友們,非常榮幸出席本次會議。現今,如何通過供應鏈金融來促進整個黃河流域產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如何看待現在的供應鏈金融?自 2017年國辦發80 號文正式提出之后,一直到今天,在各行各業的共同推動和政府倡導下,供應鏈金融取得了長足發展。一是政策環境優化,近年來,政府出臺多項政策支持供應鏈金融發展,為產業新質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二是技術進步驅動,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提高了供應鏈金融的透明度和效率,降低了風險。三是市場需求增長,企業對供應鏈金融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各種場景不斷涌現推動了該領域的快速發展。
嚴格意義上來講,這幾年我們可以看到供應鏈金融已經成為了一個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柱。但在推動其發展的同時,也有一些困惑。一是供應鏈金融的混淆。產業、行業對供應鏈金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社會上更多的是談金融色變,尤其是我國明令禁止融資型貿易,所以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在實踐的過程中怎么去判定這是供應鏈金融還是融資性貿易?這個問題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以至于現在的業界有一個笑話,凡是成功了都叫供應鏈金融,凡是出問題了一律叫融資性貿易。那么到底我們怎么去把握這個度?這恐怕是今天的一個很大的挑戰。二是數字科技的成本與效用。數字技術與供應鏈金融的結合蔚然成風,是克服信用風險的重要手段,但是部署技術具有成本,又難以短期見到成效。三是金融風險。非銀機構生存恐慌,傳統商業銀行面臨發展瓶頸,存在脫核與固核的困感。前一陣我去廣州開會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小貸公司,包括一些保理公司的生存都岌岌可危,傳統的商業銀行也面臨著一個瓶頸,這個瓶頸是去年 11 月銀保監和人民銀行提出的脫核金融。但是我們真的能脫核嗎?如果完全脫核了,風險如何管控?都是存在的問題。
前幾年反映的狀況是中小企業的資金困難,但最近一兩年帶來的問題是,不僅僅是中小企業的資金承壓,連大型企業和國有企業的資金也有挑戰。下圖數據列示了國有上市公司的經營情況。去年第一季度,存貨周轉天數是 207 天,第二季度172 天,第三季度175 天,第四季度159 天。而今年的第一季度 213 天,第二季度 332 天。如此長的庫存周轉天數,說明今天國有上市公司的經營效率是越來越低的。我們再看應收賬款的周轉天數,從 113 天到 107 天、 110 天、 96 天、 128 天、 129 天。應付賬款的周轉天數是579 天、268天、181天、135天、620天、334天,大概是這么一個狀況。
這些數據說明今天我們遇到的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中小企業的問題,而是擴展到了大型企業和國有企業。在這樣的形勢下,供應鏈金融何去何從?這是擺在面前需要深思的問題。再加上現在國家提倡發展新質生產力,所以一方面我們面臨困境,另一方面國家又提出了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模式。
我們來看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對供應鏈意味著什么?一是數字化轉型與效率提升,新質產業通過引入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實現業務流程的數字化,提高效率和競爭力。二是可持續與綠色低碳化,新質產業注重產業可持續發展以及綠色低碳化,采用清潔能源和循環經濟模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三是智能化升級產業創新,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優化生產和服務推動產業向智能化自動化方向發展。
因此,今天的供應鏈金融面臨著一個深刻的革命,我個人認為表現為三個方面的創新。首先是重新認識供應鏈金融。以往我們把供應鏈金融視為一種融資行為,利用焦點企業的信用為它的上游和下游提供運營資金,那么這個對不對呢?也對,因為的的確是這樣,但是在今天,如果只僅僅局限在這個層面看待供應鏈金融,恐怕很難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第二層含義是提高資金流轉效率,推動可持續發展。通過供應鏈金融,加快資金周轉,推動產業健康、綠色發展。第三是促進產業鏈協同發展,通過供應鏈金融整合產業鏈資源,促進信息共享,增強產業鏈整體競爭力。所以,今天對供應鏈金融的理解越來越需要站在第二層面和第三層面去思考。
那么,未來的供應鏈金融產品到底應該怎么創新?我個人認為體現為三個層面。一是多主體協調共同推進供應鏈金融業務。底層是數字技術,用于推動合約標準、數具標準、數據治理,多主體則指的是大企業之間、母子公司之間和各個分公司、子公司之間的協同。最近我提了“三能”的概念,什么叫三能呢?第一個首先是助能,通過我們的平臺讓大型企業、大型組織的能力變得更優秀,這個概念叫助能。當然真的是針對于中小微,在真的沒有這個能力獲得資金或架構數字技術,那就變成了賦能。其次是針對產業園、區域經濟,那是創能,就是如何讓不同的環節形成業務主體,能夠循環起來,能夠創造一種能力。
對于大型企業來說助能變得很重要。比如說它底下的一個分公司是沒有銀行信用的,那么能不能通過相互信用的配合來助它,讓它的能力發展起來?這是母子公司的協同,還有企業上下游的協同,這個上下游不是簡單的上游和下游,而是多級鏈條的上下游。當下游沒有信用的時候,能不能夠通過下游的下游、上游的上游信用整合進來推動供應鏈的金融?當然還有問題是債權跟貨權協同,我們今天的很多金融產品要么分為債權內,要么分為貨權內,是兩大系列的產品。但是實際上今天供應鏈金融產品可能需要債權與貨權結合起來,在不同節點用不同的要素去加以防范風險。此外,還有政企銀技協同,政府、企業、銀行和金融科技四方充分協同。
第二個維度是多環節之間的協同問題。如果我們把產業鏈、供應鏈看作是網絡關系,那么各個網絡之間的節點和業務的環節可以有效地整合出來一個新的場景。近期我有一個想法,就是未來可能出現以權益管理為基礎的供應鏈金融。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用我們的數字技術把整個產業鏈先做到數據標準、函證標準、倉儲標準和業務留存標準,那么在這個基礎上,針對于產業鏈的不同環節能夠把它結合進來。比如說當我們從境外進貨的時候,很多境外的供應商需要一部分的預付款,那么我們是否可以抓住某個權益,根據供應商的狀態來實現預付款融資?一旦交給船運公司,這就形成了一個預提單融資,那么一旦到了我們的崗,就形成了提單融資,一旦轉到庫里面,就變成了存貨融資、倉單融資。如果向下銷售,它又變成了信用融資、反向采購等,那么能不能基于這個業務的過程,把每一個數據做成一種權益,基于這種權益來開展一體化的金融服務?這是未來我們可以從大鏈條、多環節之間的聯動和協同來考慮整體產品的策劃和管理。
第三個維度是區域間的協同。事實上,產業鏈不等于供應鏈,因為供應鏈是業務上下游的關聯關系,它是構成的一個網狀關系,而產業鏈是不同產業之間、不同環節之間所構成的一個網狀關系。實際上在今天很多產業運行中,它一定會跨區域、跨國別,這就涉及到不同區域都有自己的產業集群,但是通過產業的關聯關系構成了一個緊密的產業互動關系。在這種情況下,怎么能夠實現多區域之間的協同,就變得異常重要。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也要做到幾個方面,第一是交換共享的數據平臺和交互,那么這個建設怎么建?不是說僅僅作為一個單位的數字化的平臺,怎么能夠實現多平臺跨平臺之間的數據交互?也就是我經常講的原平臺的建設問題。第二是數字化的供應鏈金融的標準和規則是什么?就是跨區域推動供應鏈金融的時候,規則體系在哪?第三是內外雙邊的保對倉、海關倉、監管倉的合作機制問題,否則很難實現跨區域。當然在這個基礎上鏈接,比如說境外產業集群和境內產業集群怎么形成一體化、開展綜合性的金融服務,而這里的金融服務就不一定是融資了,也包括融資租賃、保險、全鏈條融資、綠色金融等。
所以,我們下一步推動供應鏈金融的過程中,產品創新是很重要的。產品創新要求管理創新,我個人認為有三個方面需要去考慮。
第一是要素管理,供應鏈金融產品面向企業,面向上下游,還是面向整個產業?對于要素的創新是不一樣的,標準、數字技術、多維數據校核等要求都不一樣。如果僅僅是企業層面的供應鏈金融,需要去確立運營要素的規范和標準,也就是說采購、生產、分銷的標準是什么?但是如果面向供應鏈層面,上下游要素的規范和標準就變得很重要,而到了產業就需要建立產業的標準和基礎設施。
第二是要素管理創新。對于債權類商品,基于供應鏈運營場景和交易質量把控度兩個維度,可以分為四種場景。場景一依托核心企業的配合和相應信息的把握開展金融活動,場景二雖然服務特定企業,但其質量未必能夠把控住,需要通過第三方。這就需要將核心企業的運營活動和服務、數字的透明和穿透管理結合起來,明確與核心企業之間的關聯關系。場景三服務于行業,管理的關鍵在于利用區塊鏈數字技術,在保證信息不篡改的前提下,通過多環節的數據校核保證金融安全。場景四是最難達成的,需要梳理企業關系圖譜和產業知識圖譜,把握全程的交易鏈,形成閉環。
對于貨權類產品,貨權與債權并不一樣,比如像我們日照銀行做的大宗物資和大宗商品,貨權的關鍵在于物流資源是否可控,貨權要求有扎實的物流網絡的基礎設施。貨權類也可以分為四個場景,分別需要與特定企業配合、整合多方數據、加強對貿易要素的把握和整合多元數據。
第三是關系管理。如果產品不斷地創新、不斷地發展,到后面一定會涉及到一個多元主體治理問題。一方面會涉及數字化的多元管理,包括數字化的契約管理、關系管理、環境管理和制度管理。另一方面市多元化的數字管理,數字化已經成為了每一個企業的標配,但凡是有一定能力的企業都在做數字化建設,但是未來一定會出現數字化孤島,就是每一個企業都在講自己的體系,因此多元化的數字管理就變得異常重要。尤其是跨區域、跨鏈條、跨環節之后,怎么實施多元化的數據治理、多元化的信息治理、多元化的數權治理和多元化函證治理。
最后是模式創新。第一個是以要素為基礎的金融轉變成為以行為和能力為基礎的供應鏈金融。以往做供應鏈金融大部分都是基于要素啊。什么叫要素呢?我們構成的買賣形成了債權債務關系,也就是我們說的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基于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做金融,這叫要素金融。同樣物的金融也是一樣,一旦形成了倉單和存貨,就以這些要素來開展供應鏈金融。但是未來可能還需要考慮的是以行為和能力為基礎的金融啊,就是要素在某個階段還沒有形成,但是基于行為和能力的把控開展供應鏈金融。
那么,什么樣的能力和行為我們需要把控,我列了以下六點。第一是企業的經營行為,比如日常的訂單處理速度、庫存管理效率、客戶服務響應等,可以作為供應鏈金融評判的依據。所以不一定非要發生應收應付,在此之前我們就可以開展供應鏈金融。當然還有管理能力的評估、市場表現跟蹤、技術創新應用、風險管理與控制、合作關系等,都可以納入進基于行為和能力的評價體系。
第二個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供應鏈金融轉向以可持續低碳為目標的供應鏈經濟。下圖是這一過程五部曲。首先要做降碳數字化,通過數字技術讓整個產業鏈的活動數字化,來識別降碳的場景;第二步是數字信用化,識別了降碳的場景后,怎么將綜合性的數據關聯起來,系統地刻畫降碳的程度,從而產生綜合性?第三是信用傳遞化,因為信用不傳遞出去,金融進不來。以往很多金融機構發行的綠色信貸,但是對于綠色技術的創新和降碳的成效并不明顯,為什么?原因很簡單,因為金融機構不懂產業鏈,它不知道產業鏈的降炭實際情況是什么。所以如果我們把綜合的信用傳遞出去,資金就進來給到多級合作伙伴,鼓勵它們進一步降炭。最后一步是服務數字化,就通過金融服務進一步推動數據的分享和數據的整合。今天我們很多企業對數權的意識很強,誰都不愿意把數據拿出來。所以要想它真正能夠把可以分享的數據拿出來,唯有一個辦法,無利不起早,就是通過這種利益讓大家真正能夠自覺自愿地協同起來。
第三是以單一企業的金融轉向以產業集群和生態為基礎的供應鏈金融。以往我們都是瞄準的一個具體的一個場景,但是將來可能我們更多的要關注產業集群,當然圍繞產業集群,我們的銀行需要合作,要向銀行集群;科技也要集群,因為不是一個科技公司能夠包打天下的,只有跟其他公司充分合作,才能真正把握到全鏈條的可校合多維數據啊。除此之外還需要行業以及政府把它結合起來,推動我們整個供應鏈金融模式的轉型。
總之,只有立足于產業鏈條的實際需求、緊跟科技創新的步伐,并在符合國家政策導向與監管要求的框架下運營供應鏈金融,才能真正發揮其連接實體產業與金融服務的橋梁作用,推動實體經濟與金融體系的深度融合,實現多方的共生共榮與新質發展。謝謝大家!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