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晚,央視《新聞聯播》頭條以“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 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為標題,再次大篇幅聚焦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關注了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存量專利盤點、中試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超市、全國首家技術經理人學院等相關內容。
結合報道,本文分析國家為什么重視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雙融合),雙融合與雙鏈(產業鏈與創新鏈)的關系,雙融合與新質生產產力培育的關系,雙融合對高等教育會帶來哪些影響,以及雙融合對中國國際創新大賽產業命題賽道會有哪些影響等。
在全球化競爭格局中,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已成為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特征在于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與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協同共振。這種融合不僅是技術從實驗室到市場的單向流動,更是“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雙向耦合:創新鏈圍繞產業鏈的需求部署研發方向,產業鏈依托創新鏈的技術突破實現升級重構。
從政治經濟學視角看,國家推動雙融合的邏輯在于:
破解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困境:傳統模式下,科研機構與市場需求脫節,導致大量科技成果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通過企業“出題”、科研“答題”的模式,能夠將市場需求直接嵌入研發前端,提升創新靶向性。
重構全球價值鏈地位:在關鍵技術“卡脖子”背景下,雙融合通過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技術突破,重塑產業競爭力。例如,新能源汽車、量子信息等領域的突破,使得中國從全球產業鏈的跟隨者轉向規則制定者。
優化資源配置效率:通過政策引導(如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職稱評審機制創新)與市場機制(如技術經理人服務、中試平臺建設),實現人才、資本、數據等要素的高效流通。
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本質上是生產力三要素(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質態躍升過程,而雙融合為其提供實現路徑:
勞動者維度:復合型人才成為關鍵。傳統教育體系培養的單一學科人才難以滿足產業需求,需通過產學研協同培養具備“科學家+工程師”雙重能力的創新主體。
勞動資料維度:數字技術(如AI、工業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催生智能化生產工具。例如,人形機器人技術通過物流、養老等場景應用,重構制造業勞動資料形態。
勞動對象維度:數據要素的加入擴展了傳統生產要素邊界。通過數據采集、清洗、標注等服務業態創新,形成“數據—技術—產業”的閉環生態。
雙融合的深層邏輯在于:以產業鏈需求倒逼創新鏈突破(需求側牽引),以創新鏈成果重塑產業鏈結構(供給側變革),形成“雙向奔赴”的動態平衡。
“創新鏈”與“產業鏈”的協同(即“雙鏈融合”)是雙融合的核心實現形式,其運行機制包含三層次:
政策協同機制:通過跨部門政策網絡(如財稅激勵、知識產權保護)、金融工具鏈(如政府引導基金、耐心資本)破解“科技投入高、產業回報慢”矛盾。例如,廣東的“產業科技互促雙強”政策,通過立體化制度設計實現效能最大化。
平臺賦能機制:建設中試平臺、概念驗證中心等基礎設施,降低技術產業化風險。全國2400余家中試平臺覆蓋原材料、裝備制造等領域,縮短“從1到100”的轉化周期。
人才流動機制:打破高校、企業的組織壁壘,推動“人才—平臺—場景”的深度交互。例如,“技術經理人”角色通過全鏈條服務,實現科學家與企業家能力的互補。
從方法論看,雙鏈融合需遵循“需求定義—聯合研發—成果轉化”的閉環路徑,強調企業主導創新決策、科研機構聚焦應用導向。
高等教育體系在雙融合背景下經歷三重轉型:
范式轉型:從知識傳授轉向研究性學習。高校需構建“學研融合”體系,推動教學模式從課堂講授向問題探究轉變。例如,學科交叉培養(如智能機器人領域融合機械工程與人工智能)成為新趨勢。
評價體系重構:破除“唯論文”傾向,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評價標準。陜西、山東等地通過技術轉移人才職稱改革,激活科研人員的市場敏感性。
組織模式創新:建設環高校創新集聚區,通過作價入股、孵化加速等方式,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企業實體。例如,哈爾濱工業大學先研院通過26家科技企業集群,形成商業航天、新材料等新質賽道。
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由此轉向:成為“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接口,培養既懂技術又通市場的戰略型人才。
產業命題賽道的設計本質上是雙融合理念的實踐載體,其運行邏輯體現為:
命題機制創新:企業發布真實技術需求(如半導體材料制備、算力優化),高校團隊“揭榜掛帥”,形成“需求—研發—驗證”的全周期管理。驗證了市場導向創新的有效性。
評價標準升級:評審維度可以從技術先進性進一步到產業化潛力、商業可行性,強調解決方案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匹配。
生態賦能功能:賽事成為鏈接資本、政策、產業的樞紐。鼓勵優秀項目可直接進入企業供應商名錄,或獲得稅收減免、配套資金等支持。
產業命題賽道的深層價值在于:通過“企業出題、高校答題”模式,構建“教育—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為新質生產力培育提供人才儲備與技術儲備。在2025年以及未來的創新大賽中,產業命題賽道會成為國家“雙融合”與“雙鏈”的重要場景。
面向2035,雙融合需在以下層面深化:
制度層面: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知識產權保護等法規,激發校企協同創新動力。
技術層面:布局6G通信、半導體、量子信息、合成生物等前沿領域,通過標準制定搶占全球產業話語權。
教育層面:推動專本碩博各學段培養改革,形成“雙融合”聯合培養模式,構建“高校—企業”雙導師制,強化人才的場景化創新能力。
唯有通過系統化的機制設計,才能將雙融合從政策理念轉化為實踐動能,最終實現新質生產力的全面勃興。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