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日,北京很冷。我來到了月壇北街25號院丁老的辦公室。丁老一直面帶微笑地接待我,令我這個物流圈的新人也就變得不那么緊張了。
丁俊發,教授研究員,1964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后留學、工作于法國。1967年回國,曾任物資部辦公廳主任。國家內貿部原黨組成員、總經濟師;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原常務副會長;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政府特貼專家;中國商品交易市場專家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流通G30成員;中國市場流通研究院副院長。
放松歸放松,但是這次的訪談注定是一個一方輕松講述,而另一方腦子急速旋轉才能跟上節奏的訪談。而且在采訪前后,還做了大量翻查資料,注解和問題剖析的工作,這才有了這篇讀者可能會看明白的稿子。
說實話,來之前,我是給丁老提交過一個特別籠統的采訪提綱的。丁老在經貿領域工作了數十年,而且做過內貿部新聞發言人。他直接把我的問題轉化為2018年物流有什么重點、亮點和難點。而且整個訪談幾乎就是他說,我聽。
首先是重點,或者說發展趨勢。從2017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來看,會議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的根本出發點,要加快形成一系列新的測評體系。物流業作為國民經濟基礎性、戰略性產業也必須跟進。從速度向質量轉變。我認為重點要打好三個戰役。
第一個戰役,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物流。當丁老提及供給側改革的時候,我腦子里迅速出現了這個概念提出的背景,我記得當時國人在利用假期出國瘋狂買買買,最為嚴重的是去日本大量購買電飯鍋和馬桶蓋,而當時國內的生產卻一直十分低迷。我記得當時的經濟背景是這樣的:2003年后,中國央企生產力變革變得很緩慢,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鐵礦石、有色金屬等幾大行業,虧損面已經達到80%,產業的利潤下降幅度最大,產能過剩十分嚴重。截至2015年12月初,幾大行業的生產價格指數(PPI)已連續40多個月呈負增長狀態,這幾大行業對整個工業PPI下降的貢獻占了70%~80%。“供需錯位”已成為阻擋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最大路障。
丁老說,物流作為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也是短板,一是缺服務品種,二是缺服務水準。目前,社會生產與服務已經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各類新需求,不利于中國各類消費潛力、改革紅利的釋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才會提出“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的號召。對于新需求,丁老舉了幾個例子。他指著辦公室墻上的一張他跟海爾集團董事長張瑞敏的合影說,我們的海爾集團,在國外早就已經開始滿足不同顧客的各種需求了,比如你要買一臺冰箱,有人喜歡左開門的,有人喜歡右開門的,這個你可以選擇。還有,你可以要求在冰箱上加一個收音機或者加個時鐘,這些在國外他們都是可以做到的。再比如我們去德國奔馳汽車考察,它也是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給你完成定制的,當然這可能是一些比較高端的需求。在國內,現在生鮮比較活躍。國外的海鮮運到國內,這個價錢也比較高,但是如果我們有這個需求,比如我想在家里招待幾個朋友,我可以請飯店的大廚帶好配料,來我家里給我們烹制通過冷鏈買回來的這個海鮮。生產與生活中的這種個性化需求,就需要我們的社會生產與服務要跟得上。所以習總書記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那么我們就要提升物流的服務品種,特別是高端物流品種,包括生產性物流與生活性物流。現在物流細分很快,專業化物流發展迅速,但仍有空間,仍有短板。當前,物流的服務水準參差不齊,物流的成本高、效率低仍是一大難題。所以,物流業要真正進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照鏡子、找短板,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物流。
第二個戰役,是通過供應鏈來改造物流。 供應鏈是一種商業模式、 組織方式, 它需要我們要有戰略思維(新理念)、模式創新(新模式)和技術進步(新技術)。物流是供應鏈的一部分。但物流本身就是一個供應鏈系統,所以要用供應鏈的思維來改造。 現代物流有兩個核心:一是供應鏈,一是互聯網,我們必須牢牢記住。
丁老又舉了一個足以讓人震驚的例子。他說,美國的蘋果,它的研發都在硅谷,它的金融都在紐約,它的生產都在東南亞,包括我們中國。蘋果沒有自己的實體工廠,然而你看看,它的銷售、它的利潤是多么大的體量。
說實話,這個案例瞬間顛覆了我對工廠的認識。在我們的觀念之中,工廠歷來都是一個獨立的體系,從供應科(采購)、生產科(生產)、銷售科(產品銷售),歷來都是中國工廠的三要素及運行模式啊!而且工廠與工廠之間,肯定有著高墻壁壘。看來,世界真正到了因消費而生產的動態體系了!
談到供應鏈,丁老就有些興奮了。這或許就是他說的亮點了。他說:“希望2018年成為中國現代供應鏈的元年!2017年10月國務院出臺的第84號文件, 把供應鏈提升到國家戰略。文件說:供應鏈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提高質量和效率為目標,以整合資源為手段,實現產品設計、采購、生產、銷售、服務等全過程高效協同的組織形態。并把它作為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和引領全球化提升競爭力的重要載體。”
丁老談到,84號文件可以說是物流行業的新動能、新起步。為此,要提升三個度:資源整合度、產業融合度、企業集中度。所謂資源整合度,就是要放眼國內國外。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4中央政治局學習時就曾經指出:“中國要勇于并善于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又明確提出:“要促進形成大中小企業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網絡體系,形成完整高效的產業供應鏈”。資源,分為物質資源與非物質資源,也可分為內部資源與外部資源。資源整合能力是一種綜合競爭力。所謂融合度,是指物流業與其它產業的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當前融合度差是中國物流的軟肋。供應鏈要在四個層面展開,企業物流是基礎,國家物流是根本,產業與城市物流是重點。所謂集中度,是指物流本身的集約化,有一批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領軍企業。所有這些都在開局,所以說, 2018年可能會成為一個供應鏈元年。
第三個戰役,用高科技創新物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互聯網正在改變世界,物流業已經進入3.0與4.0階段,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大量應用,物流業要堅定走這條路,以新動能求得創新發展。
丁老在重點論述物流業發展趨勢的同時,他特別強調物流界要充分關注國家的三大攻堅戰。 第一個是防風險,特別是金融風險。現在有一個很特別的現象,中國的批發企業好像少了,其實是物流企業在作批發,把批發與物流一體化,這就帶來大量的資金流。還有就是供應鏈平臺金融,所以要防范發生金融風險的可能。冷鏈物流涉及食品安全,也需要規范,危化品運輸涉及人身安全。第二是精準扶貧,物流可以做的事情也很多。電商物流既可以作農產品物流,把農村的產品運出來,賣個好價錢,還有農資物流,要把農業的生產資料運進去,再有一個就是農村生活用品的物流,提升農民生活質量。第三是環保,藍天保衛戰。在國際上,載貨運輸工具是排放二氧化碳的治理重點,還有物流包裝、廢棄物物流等。國家的三大戰役,物流業責無旁貸。
丁老強調說,物流業要把生產性物流和生活性物流并重。今后特別要做好生產性的服務業。如今我國52%的人口已經進入城市,電商物流的發展要適應這一需求。2020年我國要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人民的滿意度就是物流業的課題。 2017年快遞業調查,滿意度指數年平均不到80%,也就是說,人們對快遞物流便利度還不是很滿意。
最后,丁老談到了物流業存在的問題,也就是難點。他說, 問題還是供給端和消費端不平衡的矛盾,即有效的供給和有效的需求雙不足,要從兩端來拉動供應鏈。在國際上,成熟的物流公司都在搞供應鏈設計,而中國尚未或者說剛剛破題。國務院把供應鏈看得這么重要,習總書記把發展現代物流作為新動能、新增長點,而地方政府與企業認識水平還參差不齊,差距比較大,要真正落實相去甚遠。但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好的基礎,一定能在2018年取得新的輝煌。
來源:現代物流報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