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界面新聞
針對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的“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及2035年遠景目標,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科技部部長王志剛等做了進一步解讀。
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記者 辛圓
中共中央10月30日舉行新聞發布會,針對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的“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及2035年遠景目標,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科技部部長王志剛等做了進一步解讀。
實現2035年目標關鍵在于三件事:改革,開放,創新
公報提出,2035年,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
韓文秀表示,到2035年,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15年,三個五年規劃,十四五可以說是起航規劃。
他表示,實現遠景目標需要合適的外部環境,目前外部環境復雜,挑戰確實較多,但和平發展是時代主題,人心所向,經濟全球化雖然遇到逆流,但今后還會曲折發展。
韓文秀稱,中美作為全球最大兩個經濟體,兩國的聯系是兩國經濟的互補性決定的,脫鉤對中美對世界沒有好處。三季度疫情沖擊背景下,中美雙邊貿易額增長16%。
他表示,2035年目標實現,要修煉好內功,辦好中國自己的事。三件很重要,改革,開放,創新。改革是動力,開放是促進發展的必然選擇,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新發展格局是雙循環,不是單循環
公報提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
韓文秀指出,目前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新冠疫情影響巨大,傳統循環受阻,在這種情況下,強調國內大循環有利于增長國內經濟韌性,也有利于帶動國際循環。
他指出,大國經濟的特征是國內可循環,國內供給和需求對經濟循環對經濟起到主要支撐作用。
他表示,2008年后經濟,中國經濟再平衡已經取得顯著進展,經常項目順差在下降,外貿對GDP比率也在下降,經濟增長越來越多依靠國內消費和投資。
韓文秀表示,十八大以來,一直強調發揮消費基礎作用和投資關鍵作用,國內大循環動能是在明顯增強的。新發展格局是黨對于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把握,是長期戰略不是權宜之計。新格局是雙循環,不是單循環,國內循環是建立在統一大市場下的循環,不是省內循環,市內循環,縣內循環。
他指出,未來要把擴大內需作為基點,打通生產、消費、分配的堵點。要深化供給側改革,實現突破,要優化收入分配結構,建設現代流通體系,優化消費環境,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
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
公報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2035年,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
寧吉喆表示,十四五”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可以概括為“六個新”:一是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二是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三是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四是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五是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六是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寧吉喆表示,“六個新”的提出充分體現了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全領域、推動高質量發展,充分體現了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持續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充分體現了強化系統觀念,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他同時表示,未來中國也面臨來自國內外的一系列風險挑戰,這些挑戰來自國際,也有國內。國際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給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帶來嚴峻性,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結構性體制性和周期性矛盾并存,社會民生領域還有很多弱項。
他指出,面對今后五年的風險挑戰,建議當中也提出,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防范和化解各種風險挑戰。
經濟增速問題上,寧吉喆表示,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十四五”時期必須充分發揮經濟增長潛力。發改委接下來將提出量化目標和具體指標。
增加稅收、社保轉移力度和精準性
公報提出,“十四五”時期,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
寧吉喆表示,“十四五”規劃建議順應億萬群眾的期盼,對增進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舉措。在就業方面,將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擴大就業容量,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
在收入方面,將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保持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在教育方面,將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促進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在文化體育方面,將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在健康方面,將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使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
此外,在養老方面,將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在社保方面,將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十四五”期間,要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體的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發展慈善事業。
寧吉喆表示,中國還將全面促進消費,順應消費升級的趨勢,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發展服務消費,鼓勵消費新模式新業態發展;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改善消費環境,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也是改善和保障民生。
首次把科技自立自強擺在首位并進行專章部署
公報提出,”十四五“時期,中國的創新能力要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2035年,中國在關鍵核心技術上要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公報還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王志剛表示,五中全會在《建議》中提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這是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歷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戰略布局。
他指出,當前中國科技實力從量到質,為促進經濟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奠定基礎,未來要增強創新自信心,抓住產業變革機遇,面向經濟主戰場,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統籌布局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創造性。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王志剛指出,科技自立自強與自主創新一脈相承,與開放合作也是辯證統一的。中國科技創新從不是封閉的,也不會關起門來自己搞。改革開放以來,交流合作對中國科技創新作用重大。中國科技創新離不開世界,世界科技進步也離不開中國。
他表示,未來中國在科技創新辦好自己的事情,因為關鍵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也要學習國際經驗,向世界分項中國科技成果。面向未來,中國擴大科技合作的步伐將越邁越大。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