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鋼鐵物流行業摸爬滾打了10多年的鋼材貿易商馬騰飛最近明顯感到,外資的不斷涌入讓自己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做。
“現在的貿易商已經不僅僅是從鋼廠拿貨,再送到客戶手里的模式了,稍微有點資金實力的企業都在自己倉庫附近建立了加工中心,可以按照客戶的要求進行簡單的裁剪和加工。”馬騰飛7月14日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
在馬騰飛看來,最近10年來,外資企業一直在不斷進入中國鋼材物流領域,憑借其高投入迅速占領市場。“日資企業的一臺加工鋼材的設備就要上億元,我們根本拼不過。現在我們只能做中低端的鋼材,高端的想都別去想。”馬騰飛說。
據了解,在過去的10年里,中國的鋼材加工配送中心以外商獨資或合資建設的居多,特別是日本和韓國,如以浦項、新日鐵為代表的外資鋼鐵企業,以美達王、住友商事、三井物產為代表的外資商社,已經基本完成了在我國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灣地區的設廠布局。這些鋼材加工配送中心主要從事家電、汽車、計算機、造船等行業的加工配送服務。
中國冶金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一位退休專家告訴記者,盡管目前還沒有統計過外資在鋼材深加工領域的市場份額,但這些外資的鋼材加工配送中心通過其高效、低成本服務,已經占據了我國相當一部分高附加值鋼材加工市場。
外企加速布局爭奪下游陣地
由于國內鋼材深加工比重低,給了外資足夠的市場空間。目前進入的主要是日韓企業,下一步將是歐美企業進入。
盡管由于政策設限無法在中國鋼鐵生產領域進行大規模投資,但外資并未放棄在中國鋼鐵行業進行布局,其重點轉向了利潤更高的下游鋼鐵深加工領域。
近日,浦項長興(大連板材加工有限公司項目在長興島臨港工業區正式竣工,主要進行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用厚板的加工和銷售。這家公司是由浦項株式會社、STX株式會社、浦項(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三家合資成立的外商獨資企業,也是韓國最大的鋼廠浦項鋼鐵在中國的又一個鋼材加工中心布局。
在此之前的幾天,浦項鋼鐵還與通鋼簽署了關于合資設立汽車用鋼板加工中心的合同,雙方擬共同投資1650萬美元建立鋼材加工中心,計劃明年7月份開工,建成后每年可加工20萬噸冷熱軋鋼材。
而在天津、青島、佛山、蘇州、重慶等地,浦項已經建設了多個汽車鋼板、不銹鋼鋼板、電工鋼、彩涂板等鋼板的綜合加工中心。
浦項鋼鐵于1994年在天津設立了第一家加工中心后,至今在中國建立的鋼材加工中心已經超過了12家。
值得注意的是,其布局原則一般接近在中國國內投資的鋼廠,如張家港、青島、順德等地都有生產工廠,蘇州、天津等地也非常接近工廠。2007年5月新增的重慶加工中心雖然沒有生產廠,但重慶地區汽車、摩托車工業較發達,消費能力強。
“浦項鋼鐵已經牢牢控制住了其加工中心周邊的市場,成為了國內鋼企和客戶之間繞不過去的屏障。而且,浦項鋼鐵還可以利用自己的加工中心銷售自己的鋼材。”上述中國冶金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的專家告訴記者。
在我國國內大規模布局加工中心的另一家外資企業是有名的三井物產。
1995年12月,三井物產就與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合資建成了年加工5萬噸的武漢興井鋼材加工有限公司。2002年12月,三井物產與寶鋼合資建立了上海寶井鋼材加工配送有限公司,三井物產擁有35%的股份。而后通過上海寶井逐漸形成重慶寶井、廣州寶井、福州寶井、杭州寶井、東森分部、無錫寶井以及青島寶井等多個加工基地。2005年2月,三井物產與鞍鋼及一汽合資建設了長春一汽鞍井鋼材加工配送有限公司。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丁俊發曾公開表示,鋼材物流的加工配送,是這幾年外資進入的一個熱點,這一領域的利潤特別高。
“由于外資企業的物流及加工能力非常強大,寶鋼等不少鋼企對其比較倚重。自己原來的一些下游大客戶都被其搶走了。”馬騰飛說。
上述中國冶金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的專家認為,建立加工中心,是外資鋼鐵企業進行海外投資擴張又一主要方式。與投資建生產工廠相比,一般國家在政策上限制較少,因而更容易進行。同時,通過加工中心,企業一方面可以更容易出口自己的產品,占據進口國市場份額,另一方面也可以擴大產品的供應鏈,與下游企業建立更直接而緊密的聯系。
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統計,世界發達國家鋼材深加工比重已經達到50%以上,而中國鋼材的深加工比重僅為10%至15%。
中鋼協原常務副秘書長李世俊說,實際上,鋼鐵企業通過加工配送公司提供鋼材增值服務是一個全球性的趨勢。在歐洲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國,他們73%左右的鋼材是通過剪切配送中心去做。
“由于國內鋼材深加工比重低,給了外資足夠的市場空間。目前進入的主要是日韓的企業,下一步將是歐美企業進入。”山東一家鋼企的周姓中層告訴記者。
國內鋼企贏了規模輸了利潤
鋼企生產出來的鋼材每噸鋼利潤不超過150元,在鋼材深加工領域,比如經過再次加工后的冷軋產品,每噸差價就在500至800元,相當于比同類產品多賺8%至10%。這才是未來鋼鐵業的高利潤點所在。
與外資企業10年來不斷在鋼材深加工領域布局相比,國內鋼企的發力有些遲。
與浦項鋼鐵的船板有直接競爭關系的國內一家鋼企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已經把建設船板深加工中心列入了公司“十二五”規劃,但現在還處在論證討論階段,在哪建?建設多大的規模?還沒有定論。
國內鋼企較少涉足鋼鐵加工范圍,是由于鋼企普遍把注意力放在了規模的擴大上,沒有規模,就難以占據市場份額,從而完全忽略了下游客戶的需要,這是中國鋼企的一大教訓。
過分追求規模性增長,并沒有使鋼企的利潤得到提高。
工信部日前公布的《2010鋼鐵行業運行情況及2011年的展望》,再一次證實了鋼鐵行業利潤縮水嚴重的現狀:從重點大中型企業利潤情況看,2007年以來銷售收入利潤率逐年下降,2007年至2009年分別為7.26%、3.23%、2.46%。2010年小幅回升至2.91%,但仍遠低于全國工業企業6.2%的平均水平。
“鋼企生產出來的鋼材每噸鋼利潤不超過150元,在鋼材深加工領域,比如經過再次加工后的冷軋產品,每噸差價就在500至800元,相當于比同類產品多賺8%至10%。這才是未來鋼鐵業的高利潤點所在。”馬騰飛說。
上述鋼企負責人表示,外資企業進入這一領域,無疑會對鋼企未來的銷售產生影響,這些企業一旦做大,話語權就會增強,進而拼命壓低鋼材出廠價格。
不過,寶鋼、武鋼等一些生產高端板材的大型國有鋼企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并開始奮起直追。
據了解,目前寶鋼已經在全國各地通過獨資和合資的形式建立了40多個加工配送中心。鞍鋼、武鋼、首鋼等鋼廠也開始計劃投入巨資在各地建立多家鋼材配送加工中心。
分析師張琳認為,目前鋼鐵業形勢不佳的局面,將迫使更多的鋼企發展深加工業務,力爭在鋼鐵產業鏈條中多賺幾個環節的錢,實現經營效益最大化。同時這也是與海外鋼企爭奪市場和穩定用戶的過程,因為浦項、新日鐵等海外鋼企都在中國布局鋼材加工配送基地,即使現在不盈利他們也要先奪得市場份額。
上述中國冶金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專家表示,國內鋼企不能再各自為戰,大型鋼鐵企業應聯手在全國幾個大區建立若干個鋼材加工配送中心。
這位專家指出,加工配送中心不僅是銷售產品,還要收集市場信息,承接部分訂貨任務,還要及時把產品質量改進、新產品開發、市場走向等方面的信息反映給鋼鐵企業相關部門,甚至參與產品使用說明編寫和人員培訓等工作。加工配送中心可以代替鋼材市場部分中間環節的職能,減少炒作行為,可以起到穩定鋼材市場價格的作用。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