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走一線——全國產學研用實踐中心巡禮
采訪江蘇海迅集團董事長仲躋和
創建于1986年的江蘇海迅集團(以下簡稱“海迅集團”)于2022年8月順利通過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高強度鋼板精密機械制造產學研用實踐中心”現場評審,并在2023年4月正式掛牌。這標志著集團在金屬板材加工設備的研發創新上已經位居行業領先地位,已成為同行企業中的示范標桿。
企業做產品的研發是一個系統的創新工程,這其中除了工程技術人員要進行研發創新工作以外,背后還包含著選人、用人機制的創新,人才培養的創新。此外,創新產品如果沒有市場,創新研發工作也難以為繼,所以研發創新背后還需要企業營銷模式、管理模式的創新來支撐。可見企業創新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相互支持的體系。
近日,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聯合《現代物流報》共同采訪了中金協理事、江蘇海迅集團董事長仲躋和,請他介紹了自己多年來總結出的企業創新哲學。
江蘇海迅集團董事長仲躋和
1.別具一格的人才選拔、培養機制
目前海迅集團有三大業務板塊:
第一,制造業板塊。該板塊生產的產品除金屬板材加工設備以外,還包括農用軋花機、鐵路器材、電梯部件、車庫部件等。
第二,服務業板塊。該板塊主要經營康養小區、酒店、水運碼頭。
第三,資本板塊。該板塊主要進行股權、債權的投資。
就制造業而言,仲躋和一直非常重視產品的技術創新。一切創新都離不開人,企業要保持技術創新的優勢,離不開人才的精準招聘、培養和管理,而這恰恰是海迅集團最有特色的一環。
第一,突破地理距離的限制。
集團進入板材加工領域后,將招聘優秀的工程技術人才作為一項重點工作。為了能讓全國各地優秀的人才都有機會來海迅實現價值,集團超前地開啟了遠程工作模式。對于特殊人才,可以在其居住地設立工作室,并執行不定時工作制、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等靈活的制度,休息、休假的時間可靈活協商。
“我們有一批濟南的技術人員,因為不方便來江蘇南通,我們就采取了在濟南設立工作室、遠程辦公的模式,讓技術人才在不離家的前提下也能服務于優秀的企業,獲得滿意的報酬。”仲躋和說。
第二,完善的人才推薦機制。
對于人才招聘,仲躋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相比于社會招聘,我覺得熟人推薦更好一些。社會招聘來的員工,和企業間彼此不了解,有時企業難以對員工建立信任,員工來了之后也有可能水土不服。”
海迅集團有一套自己成熟的人才推薦機制。比如企業內的推薦人必須確保被推薦人的履歷真實。再比如如果被推薦人是高級研發工程師,且在海迅工作滿一年,則推薦人可以獲得8000元獎勵。此外推薦人如果在一年內推薦的人才中共有3人以上被錄用,則推薦人被視為對集團有重大貢獻,給予20000元的獎勵。
完善的制度保障了企業內部員工對人才推薦工作的積極性和責任心。
第三,豐富的內部培訓課程。
在仲躋和看來,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大學四年學到的知識非常有限,畢業生只有結合工作實踐進行終生學習,才有可能成為優秀的工程技術人才。
海迅集團有自己的內部商學院,每月會定期開課,課程內容豐富,既有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等經管類課程,也有矯切設備知識、機械制圖、物料系統功能等具體的工科課程,并且定期會對學員進行考試。“我們的口號是員工和企業一起成長。”仲躋和說,“我們集團有很多工程師和廠長,剛來的時候還是大學生,在一線生產作業,經過企業的培養,最終成為頂梁柱。這樣的人才對企業更有感情,也更了解產品,能為企業帶來創新的動力。”
2.創新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選拔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很重要,但要讓人才發揮創新能力,還需要管理制度上進行創新。
仲躋和認為制造業必須在材料、技術、工藝上不斷創新,以實現產品品質、功能的不斷提升,成本的有效控制,來更好地服務客戶。“制造業如果不能不斷創新,未來發展會越來越困難,甚至能否生存下來都是個未知數。”
對于產品技術的提升,海迅集團采取了兩個途徑,一是向國外先進企業學習、引進新技術。在集團剛剛進入金屬板材加工領域時,仲躋和提出要聚焦高強鋼加工設備,要在一個細分領域做到最高水平,要瞄準國外最優秀的同行開發產品。“雖然我國近年來制造業取得了快速發展,但在一些細分領域仍同發達國家存在差距。”仲躋和說。
另一個路徑就是依靠企業內部研發實現產品升級。在海迅集團,技術創新不僅是科研人員的工作,更是全體員工共同努力的目標。集團擁有完善的全員創新激勵制度,每個季度都會評選內部創新獎,小到工藝改進,大到發明專利,都可以獲得200元到20000元不等的獎勵。此外對于能為企業創造實際價值的發明、創新,還會依據每年創造的凈增價值的一定比例給與獎勵。最高可獎勵企業凈增價值的10%。
全員創新帶來了產品質量的明顯提升,比如在高強度金屬板材精密矯平機的研發、生產過程中,通過工程技術人員和一線生產人員的集思廣益,僅在2022年4至6月份的3個月間,就實現產品不良問題數量降低80%。目前海迅集團已擁有的各項專利多達100余項,生產的高強鋼加工設備廣泛應用于通用航空、船舶制造、汽車制造等領域。
仲躋和認為企業創新不只是技術創新,經營、戰略上的創新也同樣重要,而且經營、戰略上的創新為技術創新提供著重要支撐。
“以前我們的軋花機都是在江蘇南通生產的,明年我們將把工廠搬到棉花產地新疆進行生產,這樣僅一臺設備的運輸成本就能節省5萬元。這樣的舉措也是一種創新。成本的降低提升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讓我們可以投入更多的資源來研發新技術。”
說到這里仲躋和還特別強調,企業創新還有一個關鍵原則,就是“順勢而為”,一切創新必須要基于對大趨勢的預判。仲躋和舉例說,2023年很多企業抱怨日子不好過,但海迅的情況卻截然不同。這是因為海迅提前做了創新性的調整:一是將價值不高、“食之無味”的客戶、訂單、產品砍掉了。二是減少了企業的非生產性人員。這些調整的結果是,雖然2023年海迅的企業規模沒有明顯變化,但是因為成本、效益的優化,利潤增長了整整一倍。調整后的海迅,也得以保持自身在技術研發經費上的持續投入。
3.創新需要各板塊相互融合、相互支持
在仲躋和的創新哲學中,制造業、服務業、資本投資三大板塊不能相互孤立,而是要在市場規律下相互借力,服務業和資本板塊最終還要反哺制造業的創新發展。
第一,服務業板塊賦能制造業創新。
自動化、智能化是制造業發展的大趨勢。近年來海迅集團將大量物聯網、大數據、精密傳感等技術應用于金屬板材加工設備和軋花機的設計、制造中,使設備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操作需要的人工越來越少。
“人是最難管理的,而且人工成本也比較高,機器取代制造業工人是一個趨勢,服務業崗位將成為年輕人未來就業的重要方向。正是因為看到了這個趨勢,所以我們集團進行戰略創新,開辟了服務業板塊。”仲躋和分析道。
海迅在服務業板塊的發展并非孤立存在,它其實還要反過來賦能制造業板塊的創新。比如海迅正在建設的南通水運碼頭。仲躋和介紹,南通沒有大型的鋼材市場,鋼材從水路來南通,運輸成本非常低,海迅將利用自己的板材加工設備,借助碼頭帶來的便利運輸條件,打造一個示范性的板材加工工廠,發展金屬板材粗加工業務。這也將為海迅加工設備的進步帶來更多機遇。“現在企業創新就是要善于資源整合。”仲躋和說。
第二,資本板塊賦能制造業創新。
海迅集團的資本板塊主要做股權、債權投資,“以投為主,投貸聯動”。近年來集團投資的秸稈發電廠、變壓器工廠,都實現了翻一倍的投資高回報。仲躋和對于投資有五個原則。
(1)被投資的企業在所處行業內要排名前五,且產品要有很好的市場前景。
(2)要和被投資企業簽訂回購協議,要確保投入的資金能退得出來。
(3)投資時間不能超過五年。被投資企業如果五年內不能上市,海迅就要退出投資。
(4)海迅投資團隊要跟投。推薦項目的投資經理要跟投一部分,以確保其自身利益和集團利益保持一致,這樣投資經理的工作會更加認真、負責。
(5)投資不跟風。仲躋和認為眼前所謂的國內投資熱門行業,往往過個三到五年就走下坡路了,而海迅的投資周期恰恰是三到五年,所以跟風投資的結果很可能是“被風打翻”。
和服務業板塊一樣,海迅的資本板塊也要為制造業板塊賦能。當金屬板材加工企業想購買海迅集團的板材加工設備,但手頭的資金卻不夠時怎么辦?不要緊,這時海迅集團可以借錢給客戶,因為集團的資本板塊有私募基金,可以籌到資金,對于自己信任的客戶可以以產品作抵押,為其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這種創新的經營模式可以讓產品實現更好的銷售,為產品創新提供更大的空間。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生命力,創新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人力管理制度的創新為研發創新提供人才保障;研發創新賦予產品更強的市場競爭力;銷售、經營模式的創新實現利潤的增長,又能反哺產品創新。創新閉環的形成是企業良性運行的基礎。仲躋和認為海迅集團在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沒有遇到過太大的困難和挑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業不斷在進行全方位的系統性創新。(文章為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和《現代物流報》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15901351098)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