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精益數字化實施在諸多方面產生巨大價值,包括全價值鏈優化、智能制造與工業互聯網、可持續發展與綠色制造、客戶服務與個性化定制、人才培養與知識管理、質量和設備管理等。精益數字化的發展趨勢呈現出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01 中小企業精益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
中小企業在實施精益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盡管面臨資金、技術、人才等多重挑戰,但在政策推動和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下,轉型步伐顯著加快。政策方面,政府通過出臺多項扶持措施,尤其是系統培訓、專業咨詢和資金支持,幫助“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解決轉型瓶頸。市場方面,成功案例逐漸增多,精益數字化帶來的顯著優勢已使中小企業意識到,轉型不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觀念的轉變促使企業更加積極地探索精益數字化的實施路徑,尋求高效、實用的解決方案。這一趨勢顯示,中小企業未來將在精益數字化轉型領域獲得更多機會,加速響應市場變化,實現質的飛躍。
02 精益數字化工具正在加速向智能化、平臺化演進
依托5G、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精益數字化工具正加速向智能化和平臺化發展。平臺作為核心載體,實現了生產設備互聯互通、數據實時采集和高效分析,從而顯著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大模型的應用使智能調度和優化決策成為現實,使生產線更具靈活性,快速響應市場變化,滿足多樣化客戶需求。與此同時,數字化設計、仿真驗證、智能檢測等技術廣泛應用于制造業,增強了設計精度和生產過程控制能力,提升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這一趨勢表明,技術進步正在持續推動制造業精益數字化水平提升,為制造企業在全球市場中占據競爭優勢提供了堅實基礎。
03 基于精益數字化的數據治理將激發企業數據要素潛力,釋放數據價值乘數效應 數據作為制造業的重要戰略資源,在精益數字化的框架下,數據治理被重新定義和優化。精益數字化的數據治理強調數據作為企業業務活動的核心要素,對實際業務需求進行科學規劃,通過流程梳理、數據采集、分析、應用進行精益化管理和完善,構建高效、簡潔、靈活的數據治理體系,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的數據收集,減少數據冗余,提升數據對運營管理的支持效果。核心目標是價值創造,關注能提高運營效率、降低成本、增強客戶滿意度、洞察市場變化的數據資源。在大模型和數字孿生等技術的賦能下,數據治理進一步激發數據潛力,釋放數據價值乘數效應,為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提供新動能。這一趨勢表明,精益數字化的數據治理將在未來成為企業重要的競爭力來源。 04 精益數字化從生產環節向價值鏈延伸,加速推進產業鏈協同 精益數字化不僅局限于生產環節,還向研發、供應、銷售及服務等價值鏈環節全面延伸,促進全價值鏈優化與協同,提升整體運營效率及市場競爭力。特別是在供應鏈環節,精益數字化改變了傳統的供應模式,推動企業與供應商從單向被動供貨轉向緊密互動協同與靈活合作模式。未來,中國制造業將更加注重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合作,通過精益數字化供應鏈平臺實現信息共享,提高供應鏈各環節的協同效率。在“鏈長制”政策的引導下,“鏈主”企業的精益數字化轉型將發揮示范效應,提升整個產業鏈的精益數字化水平。這一趨勢顯示,產業鏈協同將在未來成為精益數字化的重要方向,推動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05 可持續發展成為精益數字化的重要發展方向
隨著國家“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政策推進,精益數字化逐步將可持續發展作為核心發展方向之一,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的雙贏。精益數字化不僅關注生產效率和成本控制,更將節能減排技術納入考慮,通過精益化、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管理和數據分析,更精準地控制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降低能耗和排放。從綠色設計理念到綠色制造技術,再到產品使用后的回收與再利用,精益數字化為全鏈條的綠色化提供有效管理支持。這表明,精益數字化的價值創造、消除浪費的持續發展理念與科學的管理方法正在滲透制造業各環節,未來將成為精益數字化的重要趨勢,為企業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履行社會責任和環保義務提供新路徑。
06 精益數字化發展的現存問題 1.區域間發展不平衡 從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來看,東部沿海地區由于具備較好的經濟基礎、信息技術產業發達且政策支持力度較大,精益數字化進程相對較快。這些地區的企業能夠更早地接觸到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和管理理念,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的投資與改造。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區因經濟基礎薄弱、數字基礎設施普及度低,精益數字化進程滯后,企業在轉型過程中更易遭遇資金、技術和人才瓶頸。 從政策引導支持與扶持投入角度來看,政府在推動制造業精益數字化過程中作用顯著,但不同地區政策支持力度和資金投入存在差距。一些地方政府出臺具體政策措施和資金支持方案,積極引導和扶持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而其他地區可能缺乏相應的政策和投入,導致企業轉型動力不足。此外,產業集群效應也導致區域間不平衡明顯。在產業集群內部,企業可以共享資源、技術和市場信息,形成協同效應和競爭優勢。因此,具有發達產業集群的地區往往能更快推動制造業精益數字化進程。
2.行業間發展不平衡 我國制造業品類繁多,各行業的精益數字化實施水平差異顯著。一是行業特性差異。行業之間的生產流程、產品特性和市場需求各不相同,導致數字化轉型的難易程度和優先級存在區別。汽車、電子等高科技行業因產品更新快、競爭激烈,更傾向于進行數字化轉型以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而紡織、建材等傳統行業因技術門檻低、市場需求穩定,轉型動力不足。二是技術基礎和人才儲備差異。高科技行業長期技術積累和創新實踐,形成了完善的技術體系和人才梯隊;而傳統行業可能面臨技術落后、人才短缺問題,阻礙數字化轉型進程。三是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差異。政府根據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規劃,優先支持某些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市場需求變化也影響行業的精益數字化效果。例如,隨著消費者對個性化、定制化產品需求增加,部分行業更加注重數字化轉型以提升設計和生產能力。
3.對于精益數字化的戰略定位不高、基礎薄弱, 推動面臨較大阻力 一是許多企業對精益數字化的顛覆程度與重要性認知不夠,未上升到企業戰略層面,導致精益數字化的頂層規劃不足,而是界定成單純的信息技術問題。二是部分企業將精益數字化業務外包,缺乏企業內部各級人員的深度參與和緊密配合,導致精益數字化轉型僅停留在表面,未實現精益運營管理和數智化技術的“雙輪驅動”。三是囿于精益管理能力不足、信息化程度低、數據共享壁壘高、異構網絡集成難、數據分散等不利因素,企業開展精益數字化的基礎仍較為薄弱,推進面臨較大阻力。 4.缺乏具備精益數字化復合型能力人才與組織, 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精益數字化是將精益思想與數字化技術相結合的新型管理模式,要求人才既具備精益管理知識,也掌握數字化技術,能夠將業務價值流分解為可數字化操作單元,并通過算法和模型優化。跨專業綜合能力的高要求導致具備此類素養的人才匱乏。一是傳統行業員工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技能升級挑戰,新進入人才難以同時具備精益管理和數字化技術的雙重能力。二是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導致精益數字化人才分布不均。東部沿海地區因經濟基礎和發展環境好,吸引大量優秀人才;中西部地區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面臨較大挑戰。三是企業缺乏完善的內部培訓機制,現有員工難以通過有效培訓提升技能,導致技能斷層現象。這不僅影響企業精益數字化轉型進程,也加劇了市場上精益數字化人才的短缺。
這一系列問題表明,在推動精益數字化發展的過程中,區域、行業和企業層面都需要從戰略高度重視,并采取多維度措施解決現存障礙,確保精益數字化的全面深入推進。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