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為在第三屆RCEP區域(山東)進口商品博覽會上,泰國商戶在推銷商品。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發布《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3年亞太地區全年經濟增長率有望達到4.6%,高于2022年作出的3.9%的增長預期;亞洲開發銀行報告顯示,中國對亞太地區的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4.2%。
上調經濟增長預期
今年以來,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作為全球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亞太地區經濟展現韌性。
IMF新近發布的《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3年亞太地區經濟增長4.6%。與今年世界經濟增長3%的預期相比,亞太地區仍然是一個亮點,有望對世界經濟增長作出約2/3的貢獻。亞洲開發銀行前不久發布的《2023年亞洲發展展望》補充報告預測,今年亞太地區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速為4.7%。
“目前,新冠疫情對亞太地區經濟的負面影響逐步消退,消費和投資較快復蘇,對外貿易也呈現較快增長勢頭。”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研究員徐秀軍向本報記者分析稱,多家國際機構紛紛上調2023年亞太地區經濟增長預期,表明國際社會對該地區經濟增長的信心逐步恢復。“2023年亞太地區經濟增長勢頭向好,不僅有望扭轉2022年的增長下行趨勢,還可能成為全球主要地區中唯一實現經濟增速高于上一年的地區。”徐秀軍說。
亞太地區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1/3,經濟在全球占比超過六成,貿易占比將近一半。專家指出,亞太地區要素資源豐富,市場規模巨大,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合作聯系緊密,資源稟賦各異,經濟互補性強。當前,亞太地區市場需求逐步回升,一些國家通脹壓力正在減小。
IMF預計,亞太地區多數經濟體的通脹水平將于2024年回到各國央行的目標區間,這一進程也將領先于世界其他地區。最新的《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報告》分析,2022年全球通脹率高達8.7%,亞太地區通脹率為3.6%,預計到2024年該地區通脹率將進一步下降至3.5%。《2023年亞洲發展展望》報告表示,亞太地區通脹將回到疫情前水平,今年地區發展中經濟體通脹率預計為3.6%,2024年通脹率為3.5%。
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群向本報記者分析稱,支撐亞太地區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來自多個方面:一是市場需求回升,消費復蘇強勁。尤其是隨著跨境人員流動恢復,旅游等服務行業回暖,促進地區經濟發展;二是亞太地區數字化進程和數字經濟活躍度引人矚目,為經濟可持續增長提供動力。國際數據公司(IDC)日前預測,2023年亞太地區數字經濟對整體經濟產值的貢獻率有望提升至65%;三是區域經濟合作加強,跨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續提升。
區域合作不斷加強
分析認為,亞太地區之所以能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離不開各方秉持開放態度推進貿易和投資合作。近年來,區域合作不斷加強,增強了亞太地區經濟增長內生動能。
“目前,在亞太地區,《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與《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這兩個大型區域貿易協定交疊并進。尤其是RCEP較為靈活的原產地規則,對區域內的產業鏈供應鏈深度整合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張群說。
今年6月,RCEP對15個簽署國全面生效。根據協定,區域內90%以上貨物貿易將最終實現零關稅。
“RCEP的原產地規則有力推動區域內生產成本最小化和貿易效率最優化,有助于推動中小企業發展,進一步促進區域內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此外,在RCEP框架下,成員國間能夠更好地開展農產品貿易,這有利于提高亞太地區發展中國家農民的收入以及農產品的競爭力,有助于減少貧困、促進農業發展以及培育區域內消費市場。”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說。
IMF亞太部主任克里希納·斯里尼瓦桑認為,亞太各經濟體之間為降低非關稅壁壘、增強互聯互通及改善商業環境作出積極努力。RCEP的生效讓亞太地區許多經濟體的經濟發展更趨于多元化,將更多經濟體整合起來,深化了地區貿易伙伴之間的合作。從長期看,協定有望營造出一個更具吸引力的投資環境,促進地區經濟增長。
隨著RCEP生效實施,政策紅利逐步釋放,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也正穩步推進,雙方基于優勢互補進行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不斷加強,雙邊貿易額去年已達9753億美元,已連續3年互為最大貿易伙伴。
10月25日至29日,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第四輪談判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中國與東盟十國主管部門和東盟秘書處官員出席會議。雙方積極落實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共識,推動在本輪談判中就經濟技術合作章節達成一致,并深入推進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供應鏈互聯互通、貨物貿易、投資、中小微企業、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海關程序與貿易便利化、標準技術法規與合格評定程序、競爭和消費者保護、法律與機制事務等領域磋商,進一步擴大經貿領域相互開放,拓展新興領域互利務實合作。
中國發揮引擎作用
亞洲開發銀行發布報告稱,亞太地區經濟復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中國對該地區的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4.2%。中國還貢獻了亞太地區37.6%的貨物貿易增長和44.6%的服務貿易增長。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恢復向好,為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經濟復蘇提供新的機遇。IMF第一副總裁吉塔·戈皮納特近日表示,由于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強于預期以及中國政府近期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IMF上調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至5.4%。戈皮納特表示,中國經濟有望實現全年增長目標,反映出新冠疫情后的強勁復蘇。
“中國經濟加速恢復,極大促進提升了亞太地區整體的流動性和消費表現。”克里希納·斯里尼瓦桑表示,近期的各項經濟指標顯示,中國的制造業和服務業都已進入復蘇軌道,這些都是中國經濟回暖的顯著標志。
“中國是亞太地區及全球經濟增長引擎。近年來,中國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對亞太地區經濟增長起到積極作用。此外,中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并連續多年舉辦進博會,促進亞太地區互聯互通,也向亞太國家乃至全球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許利平說。
徐秀軍指出,今年以來,中國推出的一系列經濟政策的刺激效應和協同效應不斷釋放,經濟景氣水平持續回升,對亞太地區經濟增長起到顯著的帶動作用。“當前,中國正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并將亞洲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不斷推動亞洲區域貿易投資、貨幣金融等領域合作取得新的進展。中國將在亞太地區務實開展多雙邊經貿合作,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和實施RCEP,推進加入CPTPP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進程,為亞洲地區經濟一體化創造更大的制度型開放紅利。”徐秀軍說。
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近日表示,中方愿同地區伙伴一道,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開放的區域主義,推動亞太成為合作發展的高地,打造更具惠及性的亞太命運共同體,為地區和全球經濟復蘇和可持續發展注入更強勁的動力。
“亞太地區經濟增長前景向好,對全球經濟復蘇來說如同一劑強心針,有助于增強信心、增添動力。尤其是亞太地區一直處于創新發展的前沿,數字經濟、綠色經濟加速發展,將助推全球經濟尋找新的增長點。”許利平說。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