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全球民眾圍觀iPhone6搶購潮、阿里巴巴IPO、蘇格蘭公投時,許多全球職業投資人的目光卻落在了“大停滯”這個對于國人頗有些陌生的詞上。
“大停滯”究竟是怎么回事?全球經濟真的陷入漸凍期了嗎?我們距離“大停滯”還有多遠?就此我們與專注于全球宏觀經濟研究的國泰基金的基金經理吳向軍進行了連線。
范媛:最近“大停滯”這個詞突然火熱起來,我們最初知道這個詞是在2011年高盛發表研究報告稱,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和消費者都擔心全球經濟將陷入衰退,但世界陷入“大停滯”的可能性明顯超過預期,概率高達40%。但當時,“大停滯”這個詞并沒有引起過多的關注。我們應該怎么理解這個詞?
吳向軍:這個詞是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全球“大蕭條”演化而來的。在西方經濟學中,形容經濟不好的名詞中,最嚴重的詞是“蕭條”。歷史上最著名的“蕭條”就是1929年爆發的,持續時間超過十年。其實那次并不是唯一的“蕭條”。美國在1873年開始的“蕭條”持續的時間長達20年,比上述的“大蕭條”還可怕。其次是“衰退”。“衰退”每個經濟周期都有,是市場經濟的正常現象,沒有“衰退”就成了計劃經濟。前蘇聯和中國改革開放以前的經濟就是最著名的例子。“停滯”指的是經濟長期不增長或極低增長,一般指的是經濟“蕭條”或“衰退”的時間拉得非常長。前蘇聯的經濟曾經陷入了長達數十年的“停滯”。日本經濟停滯也有20年了。美歐等國在戰后重建的1950-1960年間經歷了黃金的增長期,但是在1970-1980年間則經歷了長期的“停滯”期。電腦、互聯網和新興市場把全球經濟在上世紀90年代又一次帶入了高增長階段。但是現在歐洲、日本、新興市場不斷陷入經濟泥潭的消息讓“大停滯”這個詞風行起來。
范媛:從最近一段時間的全球經濟形勢看,是不是真的很悲觀?
吳向軍:最近一兩周除了美股屢創新高之外,卻也有不少負面經濟新聞。
歐盟地區8月份通貨膨脹僅為0.4%,低于預期,顯示歐洲央行降息(包括歷史上首次把央行存款利率降為負數)并沒有起到預期效果。歐盟地區的通脹在過去兩年從3%不斷下跌,現在眼看就要變為通縮。
歐洲央行上周首次向歐元區255家銀行提供4年期、利息為0.15%的逆回購。提供上限為4000億歐元,但是只有826億歐元的需求。而且這800多億歐元的需求基本上來自剛剛到期的3年逆回購。歐洲看來只有靠央行出“大招”,直接購買國債,也就是量化寬松最后一招了。但是量化寬松就真的有用嗎?德國十年國債的利率已經是0.9%了。再低還有意義嗎?
南歐最大國家意大利今年第二季度的GDP再次陷入衰退。本來南歐國家經濟一季度都已經走出衰退,大家預測今年會普遍走出衰退,但是新一輪的經濟數字出臺,又給大家澆了一盆冷水。南歐國家的經濟陷入“停滯”已經達6年之久。現在的希望又一次破滅,讓人非常喪氣。
日本的問題更加嚴重。在安倍首相引導的央行大規模放水政策影響下,去年日本經濟略有起色。但是今年二季度GDP按季度下跌1.8%,年化下跌7.1%。這和4月份日本提高消費稅有關。但是進入三季度以來,日本的消費并沒有明顯改善,安倍政府有可能不得不取消將于明年進行的第二次增稅計劃。這就意味著日本的國債負擔將更加嚴重。
另一方面,雖然過去兩年間日元貶值超過30%,但是日本的對外貿易卻從順差變成了逆差,而且逆差每月都在刷新歷史記錄。日本已經不是一個出口導向型的經濟了。上周,日本央行首次以負利率購買1年期國債。大家可能無法想象以負利率購買債券吧?就是債券交易員可能也一下子反應不過來什么叫做以負利率購買債券吧?也就是假設一個債券1年后到期,還本加付息的時候有101元現金入賬,正常人都會以101元以下的價格買入。但是日本央行現在以101元以上的價格買入這個債券,這不是瘋子才干的事嗎?
新興市場也沒有太多好消息。俄國上季度GDP增長為負。巴西宣布GDP連續兩個季度增長為負(過去4個季度3次經濟負增長),并在上周再次下調了今年的經濟預期。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