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 我國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進入 新一輪上升周期
10月18日上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開幕,習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
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指出,從消費角度來看,這一論斷不僅是基于我國已經穩定解決十幾億人民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巨大發展成就,更是基于當前正在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消費中出現的一系列不同以往的新變化新要求。
新時代的全新消費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21世紀》: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消費中出現了哪些不同以往的新變化和新要求?
王微:新時代的全新消費格局正在加快形成。近年來,我國人均GDP已進入中高收入水平國家,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水平已基本實現“從無到有”的轉變,正在經歷從以往的大規模、同質化、普及型的消費,向多樣化、差異化、高品質的消費轉型,多樣化、多元化、多層次的全新消費格局正在加快形成。突出表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消費水平提升正在實現從量到質的升級。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努力,我國城鄉居民在多數消費領域已基本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轉變,正在向“從有到好”、“從好到精”、“求新求特”升級,更加注重生命質量和生活品質,對消費品及服務的質量、安全、效能等方面的要求不斷提升。例如在食品消費方面,在吃飽的基礎上,更加注重食品的營養、新鮮、健康、安全等;在衣著方面,更加注重品牌、時尚、功能等;在家用電器消費方面,更加注重創新、品牌、環保等。
第二,消費結構升級已進入以發展型消費為主導的新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食品消費支出比重)持續下降,從1978年的57.5%和67.7%分別下降到2016年的30.1%和36.3%,標志著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重心出現了根本性的轉變,已經從解決溫飽的基本生活消費為主,正在向發展型消費轉變。表現在消費結構上,醫療保健、交通通信、教育娛樂文化等服務性消費持續擴大,2016年城鎮居民家庭服務消費比重已經超過40%,已經成為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主導。
第三,新一輪技術革命及“互聯網+”正在推動新一輪消費創新。在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加快推進的背景下,以互聯網、移動通信、大數據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加速發展和廣泛深度應用,“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國乃至全球實現效率提升和創新驅動的主要動力及途徑,并對消費、生產、流通產生一系列革命性的影響。反映在消費領域,隨著電子商務、網購、O2O的快速發展和普及,在形成新的流通渠道、平臺和商業模式的同時,也在加速改變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觀念、消費內容乃至消費方式。2012年以來我國網購消費年均增速高達40%以上,2016年網購消費相當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6%。未來,隨著互聯網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的應用和普及,特別是“互聯網+”與一系列產業的融合發展,將進一步實現從生產到消費的價值鏈全過程,實現消費與生產制造、流通服務的深度融合和創新,從而形成消費驅動新產品、新服務、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促進新興業態、新興行業發展壯大,帶動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和實現持續增長的新格局。
第四,新一代消費群體引領消費市場發展格局正在形成。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國消費群體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日益壯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和80、90后等新生代,正在成為消費市場增長的主力。據統計,中國中等收入群體日益壯大,2015年已接近3.3億人,預計2020年將達5.9億人,2030年將超過10.4億人。80后、90后等新生代人口占15-75歲人口的40%,2020年其在消費總量中的占比將達到69%,年均增長超過11%。
第五,消費新增長點將成為新時代消費驅動發展的有力支撐。當前以及未來5-10年,是我國消費創新快速涌現的關鍵時期,在消費水平升級、消費結構轉型、科學技術進步、人口結構變化、市場經濟制度完善等因素作用下,我國將出現一系列具有較大消費規模、較好成長性的消費產品或服務,從而成為帶動市場擴張、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乃至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根據初步估算,這些消費新增長點2020年將達到55萬億元,整體年均增長18%-20%。其中綠色住宅、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節能環保產品以及高檔商品的增長速度最快,而綠色住宅、智能住宅、信息服務、醫療健康產品、各類服務消費的市場規模巨大,將對我國消費格局乃至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和貢獻。
著力培育新時代消費驅動的新動能
《21世紀》:如何理解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王微: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進入新一輪上升周期。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從高增長向高質量階段的轉換,我國經濟增長動力結構調整顯現,消費驅動增長的趨勢顯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最終消費率從1980年的65.5%下降到2010年的49.1%,下降超過了16個百分點。自2011年開始,最終消費率出現企穩和逐年回升態勢,至2016年超過73%,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21世紀》:對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你有何政策建議?
王微:不可否認,進入新時代和形成消費增長的新格局,不僅存在消費能力及潛力合理有序釋放的問題,也存在生產、流通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更面臨諸多體制機制的困擾問題。
因此,加快推動消費驅動增長格局的形成,需要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完善消費促進體制機制創新。
第一,加快分類指導,多渠道培育消費新增長點。根據當前我國消費結構升級及消費新增長點日趨多層次、多樣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針對不同類型消費新增長點、不同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以及不同地域消費水平差異,有針對性地分類制定促進消費新增長點形成和發展的相關政策。
第二,以市場為導向,加快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創新消費供給。特別是要綜合應用金融、稅收、補貼、政府采購等多種政策手段,支持新技術、新產品的加快應用和商業推廣,重點促進面向居民消費升級的流通、居民服務等服務行業創新轉型,鼓勵社會資本加快進入消費新增長點的相關產業領域,著重增加和改善供給。
第三,加大投入,著力建設和完善服務新型消費的基礎設施。在繼續完善交通、能源、電信、水、電、氣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著力推進信息化、互聯網及大數據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寬帶網絡升級改造,統籌提高城鄉寬帶網絡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重點支持建立健全現代商品流通和物流服務體系建設,特別是在新型城市地區、中西部地區進一步加強現代商業設施建設,積極推動全國商品流通骨干網絡建設和城市物流配送體系建設。
第四,改善消費環境,強化消費市場監管。進一步加強消費者保護立法。特別是在信息消費、金融消費、醫療健康消費等新型消費領域以及新技術新產品方面的消費者保護立法。運用互聯網加快建立誠信體系,加強全社會對消費市場的監督和消費者保護。大力開展消費者教育和消費信息服務,針對消費新增長點的形成和發展,政府及相關消費者組織應加強消費者教育,通過公共信息平臺、媒體宣傳,傳播正確的消費和服務信息和提供必要的消費咨詢。
第五,加大消費領域對外開放。一方面繼續擴大消費品供給,引導全球高質量、高附加值的消費品進口,提升我國居民的消費質量,消除國內外消費落差;另一方面,擴大市場準入,著力吸引全球知名消費品牌的制造企業、服務企業來華投資和發展,促進我國消費供給結構轉型升級,進一步擴大國內消費。
第六,加快構建和探索促進消費創新的政策體系。合理運用相關稅收政策,包括消費稅、環境稅、燃油稅、碳稅等,以稅收杠桿引導研發資源和消費資源向消費新增長領域聚集。建立和改善消費補貼的長效機制,合理運用公共資源鼓勵新產品消費,支持符合技術發展趨勢和消費升級要求的新產品和新服務消費。加強網絡支付、消費金融、養老金融等方面的金融創新,為形成消費創新提供金融支持。建立必要的消費救濟制度,以提升經濟落后地區、貧困人口等消費弱勢群體消費能力,減少或消除地區之間、不同收入群體之間的消費落差。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