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外需不振拖累
增速放緩、利潤下降、匯率承壓、股市下跌……乍看之下,想唱空中國似乎并不難找到“樂譜”。但如果仔細梳理2015年中國經濟答卷,人們不難發現,2015年初《政府工作報告》中制定的各項經濟指標幾乎全部按期完成——除了進出口增速,據統計,2015年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7.0%。
盡管如此,中國經濟仍然向外不斷釋放著“正能量”。商務部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6575家,同比增長11.8%;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6.4%(未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同時,當年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5個國家和地區的6532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同比增長達到14.7%。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劉向東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雙向互動已經越來越強,但如果把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歸咎于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則顯然是把“相關”等同于“因果”。
“中國是一個貿易大國,外部需求對經濟的影響很大。如今在全球經濟疲軟的背景下,包括美歐日在內的很多經濟體都需求不振,這必然影響到我們的外部環境。相比之下,雖然中國依舊貢獻了世界經濟增長的30%,但卻并不是外溢效應最大的經濟體。”劉向東說,本輪經濟危機的“震源”是始于2008年前后的美國次貸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而中國是危機的受害者之一。
增速雖降貢獻仍大
衡量中國經濟對世界的貢獻不應只局限于增速等幾個簡單指標的下降。據測算,現在中國經濟每增長1%,就相當于5年前增長1.5%、10年前增長2.6%。2015年,中國GDP總量比2014年增加超過4萬億元人民幣,這個增量超過了瑞典或者阿根廷2014年的GDP總量。
英國《金融時報》不久前曾刊文指出,雖然全球投資界往往重點關注主要增長數字,但人們很容易忘記因為中國經濟在多年大幅增長后規模變得非常龐大,就絕對增長值而言,它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仍大于10年前。文章特別提醒,盡管中國經濟增速放慢,但中國每年對全球經濟的貢獻仍然相當于一個大型發展中國家。
事實上,與唱空者不切實際的判斷相比,大多數海內外學者對于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系還是持理性客觀態度。瑞銀資產管理中國股票策略首席基金經理施斌指出,新經濟跟舊經濟實際上差別非常大,如果聚焦在舊經濟上,就可能感到情況非常差;但如果多關注一些新經濟,就會發現它其實是非常紅火的,而且投資回報非常好。法國國際經濟問題專家阿格里埃塔則強調,中國經濟雖然面臨增速放緩,但外界既不應無端指責這種增長模式的轉變,也不可忽視中國為實現可持續經濟增長所作出的努力,人們應避免片面注意數字的增減。
“很多唱空者都基于中國經濟在一些數據上的表現不如以前而大做文章,但事實上以中國經濟現在的體量,6.9%的增速已然非常可觀。比如,最近有一些人把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的疲弱歸咎于中國,但其實中國對相關商品的進口量并未大幅減少,只是由于商品本身價格下降導致進口額減少而已。”劉向東表示。
烏云畢竟難遮太陽
宏觀數據緩中趨穩,陣痛背后亮點頻現。以最新公布的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數據為例,盡管實現利潤總額比上年下降2.3%,但農副食品加工業利潤總額增長6.4%、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7.7%、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12.1%……可見,工業結構升級態勢日趨明顯。
“中央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非短期被動的權宜之計,而是結合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長遠布局。可以預見,中國未來在人口、產業、資本等方面都會發生重大的結構變化,中國經濟也會從投資驅動型增長轉向消費驅動型增長。按照經濟發展規律,雖然這一過程中經濟增速會有所下降,但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將會相應提升。”劉向東分析。
劉向東進一步指出,當前中國人均GDP只有8000美元左右,而很多發達國家則是1.2萬美元,同時中國對發達國家的技術追趕也遠沒有結束,人力資本的附加值和全要素生產率還有不少提高空間。因此對世界而言,中國不僅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更孕育著廣闊商機。
烏云可以一時遮住太陽,卻不能取而代之;陣痛可以困擾一時,但注定不會成為中國經濟的全部。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看來,中國是一個國民經濟體系全覆蓋的經濟體,幾乎涵蓋了所有行業產業,可以做到“西方不亮東方亮”。而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酵與新興業態的不斷涌現,中國經濟從長期看有能力保持中高速增長。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