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由去年-2.3%轉為7.4%
鄭立新在介紹今年一季度工業通信業運行情況時指出,我國工業經濟運行首季開局良好,一些主要指標出現明顯改善跡象,積極因素逐步積聚,政策效果正在逐步顯現,制造業發展好于整體工業,中國制造2025的出臺實施帶動了工業結構調整和制造業轉型發展。寬帶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信息通信業順應新經濟發展的要求,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工業生產緩中趨穩,企業效益狀況呈現改善跡象。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比1-2月份回升0.4個百分點,其中3月份增長6.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7.4%,改變了去年全年利潤下降2.3%的局面。
——工業經濟運行中積極因素進一步增多。工業品出廠價格降幅進一步收窄,3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4.3%,降幅低于1-2月份的5.1%和去年四季度的5.9%;環比上漲0.5%,是2014年1月份以來的首次上漲。一些重要原材料價格止跌回升。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回升到50.2%,是自去年8月份以來重新回到榮枯線以上。工業企業產銷銜接狀況也有明顯好轉。
——投資增速回升帶動部分裝備行業生產增長加快。一季度,電氣機械和器材、計算機和通信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7%和8.6%,通用和專用設備生產呈恢復性增長。在政策鼓勵下,汽車工業增勢平穩,新能源汽車產量大幅增長。清費減稅、降準降息等政策促進了工業降本增效。
——工業大省、大行業、新興產業成為穩增長的重要力量。江蘇、廣東、山東、河南等工業大省工業增速均快于全國工業平均增速。裝備制造業增速快于整體工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9.2%,快于整體工業增速3.4個百分點。電子行業增加值增長8.6%。
——信息產業保持穩定增長。一季度,電信業務總量同比增長45%。網絡提速降費帶動移動數據流量消費成倍增長,移動數據總消費同比增長1.3倍。互聯網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以提供互聯網信息服務為主的增值電信企業實現業務收入增長18.7%。軟件業務收入增長15.5%。
鄭立新表示,總體來看,一季度工業經濟運行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的跡象,但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外需疲弱態勢仍未扭轉,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部分行業、地區困難有所加劇,相當一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穩增長壓力仍然較大。
全球鋼鐵產業普遍存在過剩 并非我國特有
“我們應該看到鋼鐵產能過剩不是我們國家特有的,全世界的鋼鐵都普遍存在著過剩。不僅是我們來應對鋼鐵產能過剩問題,全世界各個國家都應該來應對和解決好產能過剩問題。”鄭立新在回應鋼鐵過?,F狀時表示,過剩是由于世界金融危機以后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各種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在增加,需求面呈現出了萎縮的態勢。
據世界鋼鐵協會的統計,全球2015年粗鋼的產量是16.2億,平均產能利用率只有69.7%,比2014年下降3.7個百分點。我國的產能利用率和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是一致的。因此鋼鐵產能過剩不是我們獨有的問題,而是世界相關經濟體面臨的共性問題、共同挑戰,解決這一問題,是各國的共同責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促進全球鋼鐵工業的健康發展。
他表示,中國的鋼鐵生產以滿足國內需求為主。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鋼鐵生產國,也是最大的鋼鐵消費國。近幾年,中國鋼材主要是供國內消費。在2005年之前,中國一直是鋼鐵產品凈進口國,目前仍為全球第五大進口國。2005年以后,我國對鋼鐵等產品,明確以滿足內需為主,并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下開展國際貿易。因此,中國不但不鼓勵鋼鐵產品出口,而且是目前全世界鋼鐵生產大國中,唯一對普通鋼鐵出口主動采取限制措施的國家。
另外,“十二五”期間我國鋼鐵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取得了顯著成效。按照國務院部署,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土部、環保部等部門加強協調配合、建立工作機制、完善政策措施,“十二五”期間,累計淘汰鋼鐵產能約9000萬噸。經過五年的努力,現在400立方米及以下煉鐵高爐、30噸及以下煉鋼轉爐和電爐已經基本淘汰。 “十三五”時期,我國政府仍將高度重視并積極化解鋼鐵過剩產能。
他強調,在化解鋼鐵行業過剩產能問題上,我國政府的態度是堅決的、目標是明確的,已經列入今年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今年2月1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對這項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要求在近些年來淘汰落后產能的基礎上,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的目標。完成這一目標為今后鋼鐵產業的健康發展將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礎,但是要實現這個目標,要做大量的、艱苦細致的工作,需要各個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來貫徹落實好中央和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過剩一系列的重要部署。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