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草背景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寧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認真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省第十三次黨代會部署,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緊扣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立足維護國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深入實施《遼寧省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專項行動計劃(2021—2023年)(1.0版)》(遼委辦發〔2021〕4號),制定本行動方案。
二、重點任務和目標
以工業振興引領全面振興,加快建設3個萬億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世界級石化和精細化工產業基地、世界級冶金新材料產業基地。重點支持數控機床、航空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等12個市場競爭優勢明顯的千億級產業集群。扶持壯大集成電路裝備、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1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快建設數字遼寧、智造強省。
(一)改造升級“老字號”。圍繞老企業智能升級、老企業服務化轉型、老設備更新改造、老礦山老城區綠色轉型和老品牌振興發展等5項任務,建成200個數字化車間、200個智能工廠、200條智能生產線。培育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項目、平臺)100個、省級工業設計中心20個。高效節能變壓器在網運行比例提高10%,高效節能電機占比達到20%以上。人均工業機器人裝機量達到175臺/萬人,鋼鐵行業先進冶煉裝備比例達到90%以上。建成300個綠色礦山,治理廢棄礦山9萬畝。振興裝備、原材料、輕紡等60個以上工業老品牌。
(二)深度開發“原字號”。圍繞延長石化產業鏈、做強冶金產業鏈、補齊菱鎂產業鏈和做深農產品加工產業鏈等4項任務,加快推進“減油增化”,成品油產量占原油加工量比重下降到40%以下。大力發展化工新材料和精細化工,化工精細化率達到48%。建設高品質鋼鐵材料和先進有色金屬材料產業鏈,加快冶金行業節能降碳和超低排放改造,冶金新材料營業收入占冶金行業比重提高至28%,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內主要鋼鐵企業力爭率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推進菱鎂深加工、農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集聚發展,鎂質建筑材料及化工材料產業規模占菱鎂產業比重達到10%,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比提升至2.4:1。建設萬億世界級石化和精細化工、冶金新材料產業基地。
(三)培育壯大“新字號”。圍繞發展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節能環保、未來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7項任務,推進LNG運輸船、航空裝備等“大國重器”研制,高端裝備占裝備制造業比重提高到27.5%,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萬億級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推進集成電路、基礎電子、智能硬件與應用電子、工業軟件、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占電子信息產業比重提高5個百分點,建成60個工業互聯網平臺,標識解析二級節點達到30個。支持新型疫苗、化藥新藥、高端醫療裝備開發和產業化,疫苗、基因工程藥物、高端醫療器械三類高附加值產品占全行業比重提高至25%。支持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推廣應用,新材料產業營業收入達到3100億元。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推廣碳捕捉技術等50項綠色低碳技術和產品,引育壯大增材制造、柔性電子、量子科技、儲能材料等未來產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
三、重點工作
(一)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引育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群體,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二)推進企業技術改造。謀劃重點項目,加強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進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節能降碳技術改造,優化提升產品結構。
(三)加快數字賦能增效。加快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遼寧分中心建設。培育一批省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建設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
(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優化能源供給結構。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推動企業開展節能降碳技術改造,開發綠色產品,建設綠色工廠和綠色供應鏈,打造綠色工業園區。
(五)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自主可控,推動產業鏈間協同發展,提升頭部企業本地配套能力。
(六)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推進沈陽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培育壯大頭部企業,實施優質企業梯度培育行動、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計劃。強力推進招商引資。
(七)推動企業創新管理。開展中小企業經營管理領軍人才和企業管理層專題培訓,三年力爭培訓1萬人次。開展“精益管理進千企”活動,推廣企業精益管理方式。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建立省政府領導牽頭抓,行業部門專班抓,具體項目專人抓,上下貫通、協同發力的工作機制。加強督導調度,每半年進行一次集中調度,每年開展一次全面總結。
(二)全面優化營商環境。堅持用市場化手段、法治化觀念推進結構調整。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依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產權和合法權益,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三)強化資源要素保障。引導資源要素向“三篇大文章”傾斜,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和社會資本發展壯大優勢產業,堅持力量向項目集中、資源向項目集聚、政策向項目傾斜。
(四)加強行業管理。加強規范公告管理,嚴格行業準入。推進質量強省建設,強化質量品牌創建,強化標準化戰略,制修定和執行行業標準,充分釋放標準的引領作用。
(五)優化財稅政策支持。精準落實制造業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高新技術企業、中小企業減稅降費等政策。統籌安排省財政各類專項,支持產業鏈延鏈補鏈、企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等項目建設。
(六)提升人才支撐能力。搭建人才創新、創業和產才融合平臺,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安居落戶、子女入學、配偶就業等“保姆式”服務。優化升級“興遼英才計劃”,弘揚工匠精神,塑造“遼寧工匠”品牌。
(七)清單化、項目化、工程化推動落實。制定年度任務清單,明確工作目標、具體任務、時間節點,堅持用工程化的思維和方法推動工作,形成系統合力,深入推進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