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在新征程上”系列訪談(四)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十四五”時期,創新驅動的重大意義何在?如何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對此,“十四五”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樊杰接受了《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科技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全面實現現代化的突出問題。”樊杰表示,“十四五”規劃綱要把創新提升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達到歷次五年規劃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科技強國。
樊杰表示,“十四五”時期,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要著力處理好四個基本關系。
首先是處理好全社會共同責任與科技界主體責任的關系。樊杰指出,科學技術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前途命運和人民的生活福祉。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立足新發展階段,需要全社會提升對創新的認知水平,切實擯棄創新驅動發展僅僅是科學界責任的理解偏差。在科技界履行自主創新、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主體責任的同時,全社會都要履行創新驅動發展的共同責任。優化鼓勵創新、包容創新的機制和環境,做到創新驅動發展無死角,真正使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第一動力。
其次,要處理好發揮舉國體制優勢與依賴國家資源直接投入的關系。在樊杰看來,我國建設科技強國、在關鍵領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實現科技現代化超前并引領工業現代化,依托的最大優勢是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舉國體制優勢是高效合理地統籌配置政府、企業等各方面創新資源,形成多元、長效、穩定的科技創新要素投入機制。政府資源投入的重點應該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解決具有全局性、關鍵領域和長遠戰略意義的重大戰略科技問題。
樊杰同時指出,“要扭轉科技創新活動對國家資金投入高度依賴的現狀,政府力量在創新驅動中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和錯位;國家投入既不能養懶了科技力量,也不能養散了科技力量。”
他認為,要改變企業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的現狀,突出企業在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要改變自主自立自強的創新就是大而全和閉關自守的錯誤觀念,堅定不移地走對外開放道路,合理利用國外創新資源參與到我國創新體系的建構中。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在全球創新體系中形成和提升我國國家創新高地的地位。
再次,要處理好產業鏈和生產鏈在部門、時序和空間多維度耦合的關系。樊杰指出,長期以來,我國技術研發聚焦產業發展瓶頸和需求遠遠不夠,科技創新戰略指向、政策要點同國家發展重大戰略、產業經濟政策統籌銜接遠遠不夠。科技創新應把面向高質量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作為優先重點研究選項,經濟發展也要力爭盡快實現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轉型,形成科技創新鏈與產業鏈相契合并能夠良性互動和協同提升的創新模式。
“要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建立科技驅動發展體制機制,建立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關鍵技術開發、科技成果產業化等各個環節能夠有效銜接、傳導,能夠高效反饋、聯動的體制機制,既注重改善科技創新的政策環境,也要著力營造科技創新如何驅動發展的政策體系,實現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的雙輪驅動。在發展時序、空間布局和結構優化中,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耦合,激發創新活力,提升創新體系效能。”
最后,要處理好創新人才的價值取向和經濟收益之間的關系。牢固樹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定位,夯實創新發展的人才基礎。
樊杰表示,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隊伍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中堅力量,應創造一切條件,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用好人才。在科技工作者中營造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為核心價值觀的科技創新文化,逐步把報效祖國、服務社會作為新時代科技創新的自覺意識和自覺行動。同時,也要形成不唯帽子重在實際貢獻的人才評價指向,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基礎上,建立多作科技創新貢獻就能夠獲得更多經濟收益、在創新驅動發展中多取得成效就能夠獲得更多經濟收益的機制。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