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鋼鐵行業走出困境需要過三關
談到鋼鐵產業鏈,最為重要的兩個主題就是鋼廠和流通企業。目前,鋼廠和流通企業的生存狀態都不容樂觀,鋼鐵行業要走出困境,必須要過三關。
第一道關是產能過剩關。2015年前三季度全國粗鋼表觀消費量大幅下降,一直保持負增長,1-9月份同比下降5.82%。雖然粗鋼產量有所下降,但是不足以抵消需求側的下降。9月份我國表觀鋼鐵需求同比下滑8.65%。中國鋼鐵消費顯然已經見頂,需求和產量正在下滑,預計未來我國鋼鐵表觀消費量將在5-6億噸之間徘徊。1-9月份,全國粗鋼產量6.1億噸,同比下降2.14%,全國粗鋼產量下降在我國鋼鐵發展史上是罕見的,也預示著削減產能過剩是行業必須通過自身調整要過去的第一道關。關于這一點,行業內已經有很多的論述,歸其一點,就是要將真正落后的產能淘汰出局,沒有這個基礎,冬天不會過去。
第二道關是行業風險關。鋼鐵行業目前已經陷入全面虧損,特別是主業虧損巨大,已經淪為工業行業最后一位。與全面虧損相伴的還有行業整體風險的加劇。從銀行信貸對鋼鐵行業的整體收緊,到生產企業、流通企業的應收、預付逾期的加大,再加上用鋼終端行業等需求側均面臨經營困難,行業從業者風險已經繃得很緊,甚至是不能再緊。就鋼鐵流通環節而言,行業風險的加大,致使近年來鋼貿商不斷退出或倒閉。據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了解,2014年,有近7成的鋼貿企業賣一噸鋼材的利潤低于10元,2015年一噸鋼材利潤才3-5元,有的甚至無利潤可言。與此同時,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緩解,銀行貸款縮減了近七成,大量企業很難得到貸款。全國15萬家鋼貿商,目前平均已有50%左右退出市場,上海地區近70%。在留下來的50%鋼貿商中,留守觀望且不能正常開展業務的空殼公司占據20%左右,真正能夠保持2010年之前經營水平者,只有30%左右。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真正意義上的鋼貿商數量從原來的15萬家,下降到目前的5萬家左右,有的還正在退出市場。
第三道關是模式轉型關。無論從鋼鐵生產企業還是流通企業,針對當前的惡劣經營形勢,近年來都在提轉型,但非常可惜的是真正實現成功轉型的案例還不多,而且大部分企業的轉型思路非常一致。鋼鐵生產企業很多提出是向服務商轉型,流通企業很多提出是向供應鏈服務轉型,上控資源、下建物流、中建網絡,沒有尋找到真正的藍海。在互聯網大潮的推動下,又有很多企業紛紛開始建設電商平臺,把電商當作轉型的撒手锏,300余家電商網站已開始逐步消亡。在行業整體下行、困難重重的情況下,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將更加困難。
這三關是擺在我們每個行業從業者的三座大山,都是一座座珠穆朗瑪峰,光憑借一己一力,很難去削平,很難找到出路。鋼鐵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這兩大市場主體,是鋼鐵產業鏈條上不可分割、互利共贏的兩個親兄弟。我們必須理清思路,重新審視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的地位和作用,構建廠商風險共擔機制,抱團取暖,共度難關,才能夠打通、融通整個鋼鐵產業鏈,才能重構新的市場秩序,共同迎接春天的到來。
二、“鋼鐵產業鏈融通”的時與勢
眾所周知,由于過去計劃經濟時代的歷史原因,我國鋼鐵產業鏈被分割成生產和流通兩大環節,加上終端用戶,就變成了三大環節。這種人為的“切香腸”式的做法,對鋼鐵產品流通和鋼鐵行業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也是不科學的。
首先,我們再分析分析鋼鐵產業鏈條分割的弊端在哪里?
一是利益博弈,鷸蚌相爭。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各自為戰,長期陷于利益之爭,無法合作共贏,更談不上風險共擔,成為一個戰壕里大打出手的戰友。行情好的時候,這種內耗還不至于影響雙方的生存,大家無非是厚此薄彼。在市場遭遇嚴重危機的情況下,行業整體利潤象刀片一樣薄,大家不僅沒有內耗的本錢,而且會加速自己被市場淘汰的步伐。
二是信息不暢,脫節時代。當前,社會整體由IT時代向DT時代過渡,這是馬云提出的觀點。IT時代是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為主,而DT(Data technology)時代,是以服務大眾、激發生產力為主的技術。即便在消費品領域DT應用風生水起,但在鋼鐵行業卻緩慢不前,不僅是基礎的信息沒有統一,市場與客戶的信息也十分割裂。生產企業無法通過流通企業及時獲取有價值的市場信息,市場冷暖和需求不能第一時間傳導給生產企業,生產企業不能第一時間了解終端客戶的需求,不能根據市場需求及時安排和調整生產,不能根據市場行情制定合理的產品價格,從而造成價格、需求與市場實際脫節,與時代相脫節。
三是效率不高,無視成本。鋼鐵行業從生產到流通,本來應該是一條暢通的河道,結果被攔上幾條“大壩”之后,造成產品流通不暢,不是積壓在生產企業,就是在流通環節,同時也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倉儲、物流、配送等費用,提高了產品的成本,降低了本就微薄的利潤。在座的不少是鋼貿商,盡管很多是輕資產,但我想大部分的關注點在資金成本控制上,對相關的服務成本控制重視程度并不高,鋼鐵行業的物流、倉儲和配送還均處于原生態,甚至是幾十年也沒有變化。新技術局限在鋼鐵生產企業內部,鋼鐵行業的先進集中在制造環節,供應鏈整體鏈條上新技術、新模式創新匱乏,成本的控制與效率提升無從談起。
四是兩頭擠壓,渠道扭曲。長期以來,鋼鐵流通作為產業鏈的中間環節,流通企業倍受上擠下壓:上受生產企業制約,不僅要為生產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和蓄水池功能,還要承擔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同時也受下游終端的擠壓,墊付資金、承擔利息甚至價格風險,造成中間環節生存維艱。一些流通企業不能通過產品正常流通環節獲取正當的收益,就開始變著法采取不正當競爭手段維持生存,這就無形中扭曲了正常的流通渠道,不利于行業的正常發展。
第二點,生產企業與鋼鐵流通企業的互補在哪里?
目前,鋼鐵生產企業出現了向流通渠道延伸的趨勢,目的是深耕渠道、貼近客戶,這無可厚非,便對鋼鐵這個基礎性行業來說,社會化分工不可或缺,特別是對比國外鋼鐵流通行業的兩大模式,歐美鋼材服務中心和日本綜合商社,都是在社會化分工下的典型結合。
總體看,生產企業具有規模、產品資源、資金、品牌以及主流渠道優勢,對大型終端的控制力強,這些優勢是流通企業不可替代的。而流通企業更多的優勢集中在區域市場的熟悉與掌控,綜合服務功能與多品牌經驗,具有貼近客戶的精細化服務能力,對中小終端、小微終端敏感性高。相反,如果生產企業去擁有這些優勢,不僅是需要支撐較高的成本,而且需要很強的控制力。
由此可以看出,生產企業與流通企業各具優勢,能夠優勢互補,共生共榮,互惠互利,合作共贏。加快結構調整和創新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和延伸鋼鐵產業鏈深度合作,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形成產業鏈良性競爭與合作格局,應該成為我國鋼鐵行業的發展趨勢。這不僅是行業發展的“時”所需,也是企業生存的“勢”所需。
近幾年,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走訪了大量的鋼鐵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我們欣喜地看到廠商都在與時俱進,轉變觀念,自覺或不自覺地走到一起,開展合作共贏,深度融合。生產企業提出要做“生產型服務商”,不僅服務終端,還服務流通企業,而流通企業也提出了“流通服務商”的概念,上服務生產企業,下服務終端。“服務商”的概念既突出了“服務”,又使廠商之間找到了合作的切入點,這對于鋼鐵產業鏈上兩大市場主體“握手言和、共謀發展”是十分有利的。
三、對鋼鐵產業鏈融通的思考與建議
首先,關于鋼鐵產業鏈融通的概念。
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在經過幾年深入了解和研究鋼鐵產業轉型發展的趨勢與需求后,于2014年提出了“鋼鐵產業鏈融通”這個新概念,目的是切實、有效地指導、引領和服務鋼鐵行業轉型升級。
“鋼鐵產業鏈融通”較之“鋼鐵產業鏈合作”更進一步,更深一步。“鋼鐵產業鏈合作”是各個參與主體就某個合作點或合作項目進行的一種互利共贏的參與方式,是在這個具體的“點”或“項目”上進行交叉或共建,大家只對這個點或項目負責,不涉及參與主體本身。而“鋼鐵產業鏈融通”則是參與主體之間建立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不分”的命運共同體,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這是參與主體之間資源、思想和理念的高度統一和融合,它的功能是融合貫通整個鋼鐵產業鏈,建立鋼鐵產業鏈條新的生態圈,使之更加有利于資源共享,產業升級。
“鋼鐵產業鏈融通”不僅是廠商合作、優勢互補這一簡單、單一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對產業鏈條上各種資源的整合、重組與升級,是股權、資金、技術、人才、觀點、思路、理念、智慧、經驗、渠道、服務等的有效整合和有機統一,是疏通產業鏈條和流通渠道、降低人耗、物耗、能耗和流通費用、提高流通效率的有效手段。
“鋼鐵產業鏈融通”的參與主體是整個產業鏈上、中、下游共生共存的企業和為產業鏈提供各種服務的機構。比如:鋼鐵原燃料供應商、各類設備制造商、鋼鐵生產企業、流通企業、加工配送企業、物流企業、各類終端用戶企業、鋼鐵電商企業、期貨公司、信息服務機構、研究機構、金融機構、投資機構、法律服務機構、會計師事務所、保險服務機構以及行業協商會等等。
第二,如何實現“鋼鐵產業鏈融通”
如何調動、融合這么多企業、機構和資源?協會認為,當下的“互聯網+”以及“+互聯網”思維非常合適,既有要線上的鋼鐵電商這種平臺來融通,也需要有線下的產業組織來形成。
互聯網+,就是利用互聯網跨區域、跨行業、跨界的功能,把整個鋼鐵產業鏈放到互聯網上進行整合與升級,+互聯網,就是利用鋼鐵流通企業現有的組織、資產,利用互聯網技術去改造升級,提升新技術應用領域,目的是提高效率,用強大的線下功能,來有力推動傳統與現代、線上與線下、國內與國外、上中下游的有效銜接與高度融合,最終實現“互聯網+”鋼鐵產業鏈的融通。
鋼鐵產業鏈融通,各個參與主體之間不是“誰吃掉誰”、“誰取代誰”的關系,而是共生共贏的關系。每一個參與主體,都將會利用自己的最大優勢,在產業鏈條上找準自己的位置,成為鏈條上的有效節點和有機組成部分,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共建新的信用機制和合作機制,獲取各自的生存機會和空間,形成一個新的生態圈。當然,這首先需要每個參與主體自身必須符合行業發展和產業鏈融合的需要。
為此,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經過近兩年的精心籌備,組建了符合鋼鐵產業鏈融合與升級的全國性行業組織——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鋼鐵電商專業委員會,為鋼鐵產業鏈融合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目前,已經有數十家鋼鐵企業、流通企業和第三方機構的主流鋼鐵電商平臺加入,今后還將有更多的鋼鐵產業鏈條上的各類企業和機構加入,以達成“聚資聚慧、互聯互通、合作發展、共創共贏”的目標和宗旨。
第三,協會對推動鋼鐵產業鏈融通的建議
一、建議“鋼鐵產業鏈融通”的各個參與主體、尤其是鋼鐵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站在全行業高度、全產業鏈高度,重新審視自己的優劣勢,重新定位,揚長避短,優勢互補,以“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心態,積極投入到產業鏈融通之中;
二、共同重塑行業誠信,規范生產和經營,為用戶提供更加優質的產品和服務。2014年7月,商務部和國務院國資委授權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在全國金屬材料流通行業開展信用評價工作,目的是加強行業自律,規范企業行為,不斷提高金屬材料流通企業的信用能力,創建金屬材料流通行業誠信體系,推進行業的轉型升級和健康發展。同時應各部委要求建立紅黑名單制度,建立信用信息發布平臺,形成本行業的信用信息發布共享機制。取得信用等級的企業,在行業扶持、優惠政策、招投標等方面享有優先。我們希望以此為切入點,引導企業重塑誠信。
三、積極推進產業進步、產品升級、模式創新。今后,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將聯合鋼鐵產業鏈上中下游的行業組織和企業,共同推進行業轉型升級,引導和幫助企業進行產品升級、技術升級、管理升級、服務升級和模式創新。希望廣大企業積極參與,共同進步。
四、鋼鐵電商平臺要在規范經營、誠信經營的基礎上,實現線上線下有效對接,搭建起為全行業服務的平臺,肩負起共建生態圈的重任。協會的鋼鐵電商專委會要高度負起引領、指導和服務行業發展的責任,開創我國鋼鐵電商服務的新模式。
五、行業組織切實履行職責,積極指導、引領、規范行業發展,為參與主體做好服務。這項工作要結合國內貿易行業標準《鋼鐵流通企業經營管理分級評定》貫標工作,大力開展行業標準化建設和企業經營管理升級。這項標準是鋼鐵流通行業經營管理經驗的高度整合和總結,是檢驗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一把標尺,是企業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的一面鏡子,能夠推動鋼鐵流通行業的管理規范和進步,對于行業健康發展、科學發展和可持續性發展意義重大,有利于企業更好地與鋼廠合作、與終端用戶合作、銀行融資、擔保、項目招投標等商務活動,有利于促進鋼鐵流通行業的人力、資金、土地、信息、物流配送、技術等多種資源的整合,促使行業更加規范化、科學化、集中化、現代化地向前發展。
總的來說,鋼鐵行業的嚴冬還將持續,我們必須從最壞處著手,向最好處努力。“鋼鐵產業鏈融通”,是產業鏈條的各個主體抱團發展、共生共贏的必要選擇。在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的時代,沒有誰能夠一家獨大,沒有誰能夠全盤通吃。只有合作共贏,才有出路,才能走出困境,走向明天。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