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提高成果轉化效能,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重大部署。近期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提出,讓更多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程絮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高等教育革新是培養拔尖人才的必然要求,對于完成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時代任務具有重要意義。當前亟須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培育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創新型人才,推動高質量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
“新質生產力作為面向未來、高水平、具有創新性、引領性、突破性的現代化生產力,其核心在于科技創新與高素質人才的有機結合。”程絮森認為,拔尖創新人才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推動力量,其培養對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驅動科技創新。拔尖創新人才具備深厚專業素養、探索精神,通過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刻苦攻堅,為新質生產力提供技術支撐;
二是引領產業升級,拔尖創新人才是新技術、新產品研發的中堅力量,有能力把握科技趨勢,推動產業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三是聚集創新資源。拔尖創新人才是地區吸引投資、技術與人才資源的重要因素,特定區域的資源聚集將加速新技術、新產業孵化,形成完整產業鏈與創新生態系統,形成新型生產要素與高效組織方式。
程絮森表示,拔尖創新人才是指在新質生產力時代背景下,具備高度創新能力、復合知識結構、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人才。具體而言,拔尖創新人才具備以下特質:一是顛覆性創新能力。二是跨領域交叉能力。三是人文科技倫理素養。四是前瞻性戰略眼光。
在程絮森看來,具體到高等教育領域,應發揮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優勢,實現三者有效貫通、做到“四個融合”發展。
一是跨學科知識融合學習。打破傳統學科間剛性邊界,形成開放式培養方案與學習結構,激發跨領域思維與創新能力,兼顧人文素養與科技倫理素養教育,組建跨學科交叉聯創共同體,探索教育領域“人工智能+”行動,將人工智能滲透至垂直學科領域。
二是項目與課堂融合教學。以培養方案與教學課程體系為載體,構建以教師課堂講授甚至線上教材教程學習為根基、以復雜項目工程實踐為導向的“雙軌制”教學體系,創新考核評價體系,以解決問題、解決好問題、解決新問題作為拔尖創新人才標準。
三是產學沿用融合培養。緊密連接高校、政府、產業、社會四方需要,推動課堂教學內容、技能培養體系的更新迭代,設置校內外雙導師機制,探索“訂單式”“微證書式”等合作模式,發揮用人單位、投資機構、政府機關在高校教學中的指導性作用。
四是大中小學融合發展。貫通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有序銜接,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優勢,搭建一流教學資源平臺,依據基礎教育學習情況,生成專業性、針對性的個性化課程。在基礎教育階段后期,設置大學專業引航導師,在人才培養定位、培養模式、培養環境等方面構建長效貫通機制。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